中国第一座自建核电站:一座世人注目的山峦
可借鉴的公开资料极少,所有的技术资料、科研数据和设备制造样件几乎都要从零开始……困难多得不计其数。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发生了堆芯熔毁的严重事故,世界上又刮起了一股反对修建核电站的旋风,秦山工程也受到了这股旋风的冲击。
有人质疑建设核电站的必要性,有人提出要引进国外的核电技术,但欧阳予却坚持要自己干,“我们不仅要know why,更要know how!”
凭着“边干边学,建成学会”、“白天工作,晚上攻关”的极大热情,他和自己的团队在全国几十个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和工厂的大力协同下,经过8年的埋头苦干,将关键技术问题一一攻破,完成了380项科研项目,其中1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部级奖励。
1982年,浙江海盐秦山作为核电站的最终选定地点获批,我国首座核电工程也进入了工程设计、设备研制和前期建设阶段。
“自己的30万要干,也要跟法国买两套。”面对当时核工业确定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及从法国引进技术的大亚湾核电站的竞争,欧阳予的承诺是“不睡觉也要干出来!”
历经了81个月艰苦卓绝奋战: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建设者的辛勤汗水的我国第一座装机容量3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的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终于在1991年12月15日成功并网发电。
至此,秦山,这座被誉为“国之光荣”的核电站,使得我国成了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第7个能够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秦山,这个浙江杭州湾畔的一座并不伟岸的山峦,也因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而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
中国实验快堆:“所产多于所耗”
“1公斤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煤燃烧释放的能量,风能50平方公里才能顶得上1个核电站……从整个生产链的能量消耗包括排污后处理等来看,核能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最低的,太阳能、风能等都比它高得多。”谈到未来的能源发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实验快堆总工程师徐銤对核能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2009年盛夏,在北京房山区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里,徐銤和他的团队正为了9月份即将临界的中国实验快堆紧张地忙碌着。
生于1937年的徐銤今年已经72岁了,但谈起快堆,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快堆中可裂变的燃料能越烧越多,也就是所产多于所耗,这在常规能源中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