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立武——与故宫国宝的不解之缘
杭立武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跟故宫的文物结下不解之缘。
杭立武1904年生于安徽滁县,父亲为人清廉正直,对杭立武从小管教很严,寄望甚高。中学时,杭立武受父亲鼓励去上海试考清大(清华大学),正好那时上海有孙中山先生的一场演讲,杭立武对考清大并没抱太大希望,他是冲着演讲去的,但上海之行却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孙中山先生没有丝毫官僚气息的作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对他日后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大没考上,杭立武进了金陵大学主修政治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名额,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留英期间,年轻的杭立武什么都感觉新鲜,他有机会听罗素、萧伯纳、威尔斯这些名家的演讲,深受激励。在伦敦大学导师的鼓励下,杭立武去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返回英国,拿到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在这两所世界知名学府的求学经历对杭立武意义重大,他说:“我这一生受伦大的开创精神与威大踏实做事态度的影响很大,在创新中不致流于虚幻,而落实于踏实稳健。”
学成归国后,杭立武受聘在中央大学任教。年轻时的杭立武英气勃勃,因此很多人给他介绍女朋友,但他却爱上了偶然作陪的金陵大学好友陈裕华的四妹--在燕大任教的陈越梅。追求了大半年后,杭立武终于求爱成功,两人在南京结婚。
当时国门大开,许多学子纷纷留洋,归国后都想要轰轰烈烈地做一番事业。杭立武看到当时国内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独缺政治学术团体,他广召各地知名学者一起创立了中国政治学会、“中英文化协会”,致力中英文化交流。因为他熟悉英国情况,被派任为对英国的联络员,与英国驻华大使和丘吉尔首相打过多次交道。
史料记载,自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南京失陷前后,曾经出现过一个专门保障难民安全与生活的“安全区”(又叫“难民区”)。一度有近30万人聚集在这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内避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南京大屠杀的被害人数。这个安全区就是杭立武发起设立的。他没有想到的是,日后迁运故宫国宝的契机就隐藏在这里。
当时,南京市长马超俊听说了难民区的事,建议杭立武将朝天宫故宫文物院也纳入难民区范围,以免日军破坏文物。但当时的难民区地图已经划定,要更改并不容易,于是杭立武向当时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张群建议,将文物尽快迁到后方。此时日军已经打到南京外围,抢运文物刻不容缓,最后决定让杭立武负责文物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