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洵接着前往奥匈帝国,在士他俾路勉图船厂订造驱逐舰“龙湍”号。“龙湍”排水量400吨,6000马力,航速28节,武器装备为:76毫米炮2门,47毫米速射炮4门,双联装450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该舰1912年下水,1914年建成。从技术指标看,它与“鲸波”相似,但从线图上看,两舰相差很大。后来“龙湍”同样因船款纠葛,未交中国。1914年8月1日,奥匈帝国为应付欧洲战事,接收此舰。改名“华兰土单亚”,并把武器换为66毫米/45炮2门,66毫米/30炮4门,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奥匈帝国原拟以此舰为原型舰,再为其海军定造12艘驱逐舰,但最终无一动工。一战之后,奥匈帝国战败解体,“华兰士单亚”给协约国分给意大利,该舰1921年除役。
载洵尔后前往柏林。在德国硕效船厂,他们又订购新式驱逐舰“豫章”、“同安”、“建康”,这三舰于1912年完工,1913年交舰。舰长63.4米,宽6.58米,型深3.84米,吃水2.74米,排水量390吨,4座燃煤锅炉,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功率6500马力。航速32节。武器系统包括2门76毫米主炮,4门37毫米炮,两具鱼雷发射管,造价每艘63000德国马克。
1932年1月21日下午3时25分,“豫章”舰奉命从南通驶往镇江,因浓雾误触青天礁沉没。1937年9月25日,“建康”舰在守卫江阴封锁线的战斗中,遭10余架日机轰炸而沉没。后来日军将其打捞修复,先编为杂役船“翠”号,1940年12月,又将其交还汪伪海军,更名为“海绥”号。抗战胜利后,重属国民政府海军,此舰最后下落不明。1937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海军部下令“同安”舰与驻守青岛的第三舰队的“定海”、“楚豫”、“江利”等8舰自沉于青岛小港,以封锁青岛航道。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重新组建海军的过程中,共计进口和建造了13艘驱逐舰。其性能随着国际造船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体现出它在反鱼雷艇、反水雷和反潜艇作战中的作用。依靠速度和鱼雷,它甚至能同大型军舰角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中国的驱逐舰,却没创造出战场奇迹,它们的海上生涯多是内战和屈辱,进入民国后,海军不被重视,这批驱逐舰的命运,正是当时中国的坎坷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