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战场就上操扬的受阅部队,说不上有多少音乐细胞,绝大部分战士听不懂音乐的轻重节奏,甚至连多、锐、咪……也唱不准确。练了好些天,能够踩上每分钟120步的节拍就不错了。有时乐手速度掌握不好,或加快或减慢,战士却还是按120步的频率“我行我素”,整个方队就“热闹”了。
懂音乐的战士发现左脚滑落在第一拍上,就会自然的向上虚踢一脚,而听不懂音乐的战士却继续大踏步向前,如此下去,方队就越走越不齐了。
阅兵指挥所的参谋们整天拿着尺子、绳子,在训练场上跑前跑后地测量,让徒步方队官兵一步一动地分解动作,一周之后,总算勉强纠正了“赶步子”的毛病。虽说在训练场上过了关,却没想到在天安门的第一次预演中走了“麦城”。
受阅官兵的步子总是踏不到鼓点上,调整几次都不行,大家都很着急。罗浪感到这似乎不仅仅是步幅快的问题。问题是不是出在鼓上呢?
鼓是节奏的中心。为了突出鼓音的“统领”的作用,罗浪把大鼓、小鼓都放在方队第一排。这样,不仅排面整齐多了,而且鼓音也突出,便于徒步方队的官兵踏着鼓点前进。这种队形,后来被一直保留下来。
没想到在天安门第二次预演时还是出了问题。方队走得不整齐,鼓点听起来也乱七八糟的。罗浪发现问题还是出在鼓上。那时的天安门广场呈“t”字形,远没有现在宽阔,它尤如一个封闭的大庭院,四周的红墙光溜溜的,不能吸音。乐手击打发出的鼓音,被红墙“原封不动”的弹了回来,显得鼓点纷繁,受阅官兵双脚无所适从。
为了减少鼓点,罗浪规定只敲一下,将“咚”的声音落在左脚上。尽管击鼓的人开始很不适应,但还是认真地按照他的话做了。没料想,如此一来,徒步方队走得整齐多了。靠近天安门城楼时,回声也少了许多,走得也就更加整齐了。摄影师为后人留下了一张受阅徒步方队通过天安门的照片,手臂摆动得不是十分整齐,但脚步却绝对一致。
飞行员立“生死状” “参加检阅,宁愿献出生命”
开国大阅兵时,有一个混合飞行梯队17架飞机参加受阅。《阅兵典礼方案》程序(四)明确规定:“午后4时,在步兵分列前进时,飞机出现于阅兵台前上空,由东向西飞行,配合地面分列式。”
受阅飞行总领队由华北军区航空处飞行队队长徐兆文担任。徐兆文所承担的压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飞机。受阅飞机大都是刚刚从各地战场上缴获的,有战斗机,有轰炸机,还有运输机、教练机,机种复杂,性能各异。有的飞机甚至是从收集到的零配价组装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