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夫采取奇怪但倾向于斯大林和加里宁的立场。他认为在红场克里姆林宫宫墙旁边
建造陵墓,把几百具似乎是十月革命捍卫者的遗骨迁往红场,埋葬在烈士墓中,是极不得当的想法,因为不能准确地知道,他们是真正的革命捍卫者,还是偶然被杀者,甚至是革命的敌人。1919年在此地安葬斯维尔德洛夫时就有人提出过这一问题。但李可夫也认为,列宁应当按特殊方式安葬,至少要葬在烈士墓以外的地方。
这不是正式的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和托姆斯基没有出席,会议既没有正式记录,也没有做出任何决定,仅仅是交换看法。不过,可以看出,某些领导人已经在谋划保存列宁遗体了。
主张保存遗体的两人的身份值得注意。加里宁农民出身,1919年3月斯维尔德洛夫去世后,接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列宁在推荐他担任此职时说:“他本人就是特维尔省的一个农民,同农民经济有紧密的联系,并且经常在改善和加强这种联系。”加里宁的出身表明他身上具有农民意识,而俄国的农民普遍信仰东正教,由他提出盛大葬礼的建议是符合他的出身的。
斯大林从小在教会学校上学,接受过神学教育,保存圣人的遗体使之不朽是东正教的一个传统,由他嘴里说出保存遗体的要求一点也不奇怪,后来他在列宁追悼大会上的像神父般的宣誓,更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由于存在分歧,议论归议论,未见有人具体准备后事。
【斯大林等人执意要求保存列宁遗体】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次日俄共召开中央全会,决定由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追悼大会,星期六为下葬日,列宁遗体由200人运往莫斯科。安葬地点为红场。后安葬日由星期六改为星期天。政治局决定建议中央执行委员会把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但这时候还没有长期保存遗体的迹象,仅仅由阿布里科索夫作一般的保存6-7天的常规防腐处理,以保证遗体告别活动的正常进行。
不过1月24日政治局已经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把列宁遗体保存在红墙旁边的临时墓穴。但这一决定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谜,其语义相当含糊,一方面说,保存列宁遗体具有临时的性质,为的是让外省来的代表团得以同敬爱的领袖“告别”,另一方面,兴建的“陵墓”并不是临时性的,而是供长期瞻仰的永久性建筑。决定之所以采用语义含糊的表述,显然是因为政治局内存在不同意见,斯大林和加里宁等人不顾其他政治局委员如加米涅夫和布哈林的反对而执意要求保存列宁遗体,所以只好以含糊其词作缓兵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