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志愿军使用过的苏联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
支援坑道
阵地争夺战历时7天,“反上去守不住”是志愿军面临的主要问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敌人炮火猛烈;二是表面阵地无法构筑工事;三是接敌运动伤亡太大。因此,志愿军炮兵能否有效压制敌人的炮兵火力,并在我军接敌过程中提供全程火力护送,就成了“决定性反击能否成功、反击成功后能否巩固阵地”的关键。
为了增强炮兵力量,从10月23日至11月2日,志愿军第3兵团为第15军增调了炮兵第7师2个营,炮兵第2师5个加榴炮连,第60军野炮2个连,加上20日参战的1个榴弹炮营,上甘岭地区志愿军山、野、榴弹炮数量达到了133门。志愿军总部还把高炮第610团和1个工兵营配属给第15军,以加强上甘岭地区的防空力量和工程保障力量。与此同时,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和第15军组织力量进行了火线运输,确保炮兵作战所需的弹药供应。
坚实的物资基础,只是夺取战役最后胜利的一个因素,况且与敌人比装备,本不是志愿军的特长,所以还须在战术指导上下功夫。为了打好决定性反击,志愿军炮兵总结了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战术思想。
首先是防空作战。由于志愿军飞机数量有限,仅限于掩护后方交通线,所以前线防空还要靠高炮。这就要协调好地炮和高炮的关系,强调“地炮支援步兵,高炮掩护地炮”的作战原则。在火力配系上,以中、高炮为骨干,结合小高炮和高射机枪,组成高、中、低三层火力网,互相支援掩护;在阵地选择上,中、高炮置于较平坦地形上,小高炮配置山上以增大射程,一部分高射机枪或部分轻重机枪配置于山沟底,打击顺山沟冲击的敌机;在任务区分上,中高炮主要打击敌校正机、大编队机群或单架的B-29、B-26型轰炸机,小高炮主要打敌速度较快、对地面实施攻击的飞机,高射机枪主要打敌攻击机。为便于相互支援,高炮要与远战炮兵沟通联系,一旦遭敌炮压制,远战炮兵即可给以反压制。
其次是与敌炮战。在反复争夺阵地阶段,因贯彻“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的战术思想,对敌炮战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而在下一阶段作战中,压制敌炮兵将成为志愿军炮兵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就要树立“积极与敌炮战”的战术思想和“打则必歼”的决心,明确担负压制任务的火炮,精确判定敌炮位置,给敌以措手不及的打击。各级观察所要积极搜索敌炮阵地,必要时设置或指定专门的观察所担任此责,掌握敌炮规律。在炮战时,可组织大小口径火炮一起射击,以迷惑敌人,使其摸不清我之企图和阵地位置。为避免敌炮报复造成损失,要多设预备阵地和伪阵地,每一阵地不应停留过长,适时进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