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林罗刘谭”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一)我之对策主要禁止通行,第一线上五十米设一哨兵,并有铁丝网壕沟,严密结合部,消灭间隙,不让难民出来,出来者劝阻回去。此法初期有效,但后来饥饿情况愈来愈严重,饥民变乘夜或与白昼大批蜂拥而出,经我赶回后,群集于敌我警戒线之中间地带,由此饿毙者甚多,仅城东八里堡一带,死亡即约两千。八月处经我部分放出,三天内共收两万余,但城内难民,立即又被疏散出数万,这一真空地带又被塞满。此时市内高粱价由七百万跌为五百万,经再度封锁又回涨,很快升至一千万。故在封锁斗争中,必须采取基本禁止出入,已经出来者可酌量分批陆续放出,但不可作一次与大量放出,使敌不能于短期内达成迅速疏散。如全不放出,则饿死者太多,影响亦不好。(二)不让饥民出城,已经出来者要堵回去,这对饥民对部队战士,都是很费解释的。饥民们会对我表示不满,怨言特多说∶“八路见死不救”。他们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将婴儿小孩丢了就跑,有的持绳在我岗哨前上吊。战士见此惨状心肠顿软,有陪同饥民跪下一道哭的,说是“上级命令我也无法”。更有将难民偷放过去的。经纠正后,又发现了另一偏向,即打骂捆绑以致开枪射击难民,致引起死亡(打死打伤者尚无统计)。
尚传道在回忆录中也曾写道∶“根据人民政府进城后确实统计,由于国民党‘杀民’政策饿、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达十二万人。”
辽沈战役”之时,长春的国民党守将是郑洞国将军。他是与孙立人、戴安谰、杜聿明、廖耀湘齐名的国民党抗战名将。守城的主力部队也是国民党骁勇善战的王牌军队新7军和来自云南的国民党第60军共计10万重兵。10月10日国民党双十节,蒋介石派飞机到长春,给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空投手令,命其不惜代价向沈阳突围。郑洞国回电:不能突围。10月14日,解放军攻占锦州,国军大势已去。10月15日,蒋介石再次向长春空投手谕:“否则,即以违抗命令论罪,应受严厉之军纪制裁。”同时,蒋介石还附郑洞国一纸亲笔信:“倘再迟延,将不能等候矣。”
但此时的国民党守军已经在久围之下,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守备东城区的国民党第60军增泽生将军,在中共的积极劝说下于10月16日选择了率部起义。一夜之间,半个长春就变成了东北解放军的防守阵地,这是守卫长春西城区的新7军万万没有想到的。对面三十公尺的半面城池一下子已经就成了解放军的阵地。驻扎在中央银行的国民党东北“剿总”第一兵团司令部的高级指挥员和国民党新7军的长官们,迫于形势的压力下连忙同解放军接洽商讨投诚事宜。可是别的都好办,就是司令官郑洞国“誓死不投降”。10月17日上午,在得知60军起义后,郑洞国召集新7军师长以上军官开会。与会者默无一言。末了,郑洞国的一位老部下站起来说:目前情况,突围已不可能,建议司令官暂时维持现状,再徐图别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