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英国军舰‘紫石英’号窜到扬州东南20公里处的三江营一带,不听我军劝告,还向我军开炮。”时任三野特种兵纵队司令的陈锐霆回忆。
与英舰发生冲突的炮三团没来得及请示,就直接还击。4艘英舰与正在渡江的人民解放军对峙。
一场激战后,受伤的3艘英舰被迫逃往上海,“紫石英”号搁浅,被我军俘获。
“‘伦敦’号目标最大,中弹最多。”陈锐霆回忆,后来据英方报道,英国军舰上死亡人员52人,包括“紫石英”号舰舰长,受伤55人,梅登中将的军服也被弹片撕破。
解放军伤亡达252人。秦镜的战友、202团团长邓若波就牺牲在英舰炮下。
国民党官兵破口大骂:“怎么自己人打自己?”
4月21日晚,东集团发起冲击。
“那天下午3时左右还是吹的东南风,到4时左右风停了,接着转成了东北风。”秦镜回忆,“过去诸葛亮借的是东南风,而我们毛泽东‘借来的’是东北风,真是天遂人愿。”
“各突击团迅速满帆顺风而下,仅用了十五六分钟,我们师突击队就登上了南岸。”秦镜率领205团紧跟其后,“江面上穿梭着‘嗖、嗖’的红、绿曳光子弹声,时不时地有‘噗、噗’的子弹声贴着身子穿过,射进船边的水里。”
乌淤港,是23军的主登陆点,水深流急,地势险要,国民党派有重兵把守。
“枪炮声最密集、火光最亮的地方,就是我们营的登陆突破口。”今年85岁的黄浩当年是23军67师201团1营营长,“全营指战员和船工用桨和洋锹,使足了劲划。”
“炮弹不断在船队中爆炸。”黄浩回忆,“20时左右,我与营部和通讯班首先下水徒涉上了滩头,组织7连一个排,消灭了滩头和岸上残存的敌人。”
就在东集团渡江作战最紧张激烈之时,国民党军队的两支王牌却突然起义了。
首先起义的是江阴要塞的3000余名官兵。
地处长江下游的江阴要塞,地势险要,江面最窄处仅1500米,素有“江防门户”之称。汤恩伯派驻7000余名精兵,外加各种口径炮90余门,担负田黄港至张家港25公里的守备任务。
“我们党早在1947年初就派人深入要塞内部,开展策反工作。”86岁的上海市公安局离休干部王征明是当年要塞策反的参与者——长期从事情报工作的王征明是策反的行家里手,济南战役时国民党96军起义,他参与了具体组织。
4月21日晚,当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下令向开始渡江的解放军官兵开炮时,王征明率领地下党员唐秉琳等冲进了他的指挥所。
已被地下党员控制的各个炮台,按王征明的要求,迅速掉转了炮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