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八年元旦,陈诚在他发表的“告东北军民书”中说:“目下国军已经完成作战准备,危险期已过。”他的话音未落,林彪部的新一轮更加猛烈的攻势又开始了。
也许陈诚真的不清楚,此时不仅仅是东北地区,在整个中国的各个战场上,国民党军的“危险期”已经来临。
陈诚不会想到,这是他在中国东北的第一也是最后一个冬季。在林彪大军的席卷下,他很快就丢了东北军政最高指挥官的职位,然后被蒋介石派到遥远的台湾去建立“后方基地”了。
“他们未必愿意永久打仗”
一九四七年冬天来临的时候,共产党人萌生了攻击和占领一个国民党军设防坚固的大城市的念头。令聂荣臻产生这一念头的那座大城市是石家庄。
石家庄那时候名为石门,它犹如楔进华北解放区腹地的一颗钉子。可以说,自正太战役开始,共产党军队在华北地区发动的每一场战役,都有孤立它的意图。聂荣臻对夺取这座城市几乎到了朝思暮想的程度。那样一来,华北地区的共产党军队就真的可以自由驰骋了。
清风店战役刚刚结束,聂荣臻立即意识到,石家庄四周全是解放区,这座城市已经成为深陷于解放区内部的一座“孤岛”。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二日,他与萧克、罗瑞卿、刘澜涛四人联名向中央军委发出了攻打石家庄的电报。
但是,石家庄终究是国民党军自内战爆发以来重点防御的大城市。对这样规模的城市发动攻击,共产党军队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晋察冀野战军在清风店战场上缴获了一份《石家庄半永久防御工事、兵力部署及火力配系要图》,从要图上看石家庄的防御不是想象的那么薄弱。
内战爆发后,石家庄成为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重要战略依托。驻守城中的第三军连年修筑城防工事,虽然该城没有城墙,但第三军还是围绕城市边沿修筑了三道防御体系,碉堡总数达到六千多个:第一道防御体系,是当年日军修筑的封锁沟,沟深三米、宽两米、周长约为三十多公里,沟外设有地雷群、铁丝网、鹿砦等防御设施,沟内设围墙、电网,每隔数十米筑有碉堡一座,碉堡、暗堡和交通壕、散兵坑彼此相连。第二道防御体系,是以环绕市区的大建筑物和北兵营为依托构成的内市沟,内市沟宽五米、深五米、周长为十八公里,沟内修筑有碉堡和地堡组成的工事,还筑有一条周长二十五公里的铁路,上有铁甲列车昼夜巡逻,成为活动的堡垒。在外封锁沟和内市沟之间有大量的碉堡和暗沟。第三道防御体系,是以市区的正太饭店、大石桥、铁路工厂、电灯厂和火车站构成的核心阵地,阵地上部署着严密的火力网和通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