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制与改进
????“雷电”在试制时,太平洋战争已经打响,由于“零”式战斗机的生产和改进被摆在优先位置,所以三菱飞机厂放慢“雷电”的研制进程,待原型机装配出来已是1942 年的2月。此时,距提出乙类战斗机设想己经过去4 年。
????原型机“14 试局战” ( J2M1 )使用l 台“火星”13 型发动机,配备3 叶式螺旋桨,由于发动机马力不足,最大速度仅为556 公里/小时。该机试飞于1942 年3月20日(比“紫电”早9 个月),后因为后起落架支柱被压弯,导致升降舵卡死,起飞后不久便机毁人亡。
J2M1“雷电”原型机采用3叶桨式螺旋桨
????为了加大动力,随后出现了改装“火星”23 型发动机的“雷电”11 型,它增加了喷水加力装置。另外,还改装了4叶式螺旋桨和较突出的座舱盖,油箱包了防弹橡皮套,襟翼也加大以增加升力,使着陆仰角变小,变相改善了视界不佳的缺点。
“雷电”11 型改装了4叶式螺旋桨和较突出的座舱盖
????如前所述,振动一直是雷电的痼疾和研发中的主要障碍,在试飞后一年内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增加桨叶的刚度和加装了发动机轴的配重,但直到最后定型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1943年9月,就在“雷电”刚刚进人批量生产之际,试飞单位又送来一长串改进要求,军方反映也日趋强烈。问题主要集中在座舱视界问题上,它造成起飞和着落时的操纵困难,新手很难掌握;同时还提出,增加飞机续航能力的要求。这种情况令三菱厂左右为难而骑虎难下,有人建议终止生产,推翻原方案重新设计,也有人反驳:一种设计“先进”的飞机,如果让飞行技术不高的飞行员来驾驶,肯定效果不好(但此时日本海军飞行员减员严重二,素质正在快速下滑)。以上争论在三菱厂内部造成很大混乱,一度使生产陷入停顿,后来由日本军部出面调解,并在工厂与海军之间达成在列装后再逐步改进的妥协协议,“雷电“才开始投产。
“雷电”局地战斗机的座舱布局非常合理,各种仪表一目了然
????客观上讲,“雷电”在性能方面还是有其鲜明特点的。如该机从跑道上松开刹车启动,直至爬升到6,000 米高度,仅需5 分38 秒一一这样快的爬升率至少在日本战斗机中还是出类拔萃的,另外,它的水平加速性能和俯冲加速性能也很出色,特别是当它在机炮开火时,机体仍可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为准确射击提供了必要条件。在空战中,其横滚机动性极佳,至少优于零式战机和美国海军的F6F“泼妇”。因此,在服役后,有关稳(定)操(纵)两方面,海军飞行员从未提出过改进的要求,这在日本飞机的研制中极为少见。战后担任日本航空自卫队幕僚的高冈迪一就认为:“雷电”是他所驾驶过的战斗机中,飞行品质最好的。
三菱J2M"雷电"局地战斗机的改型机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