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伊-44”号潜艇
鱼雷发射规程
乙型潜艇的鱼雷发射规程与日本海军其他潜艇一致。在目标被发现后,首先测定目标的距离、航速、目标与潜艇的角度,然后将上述数据输入九二式方位计算器(应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输出鱼雷发射需要的数据。九二式方位计算器是日本海军舰政本部和日本光学株式会社共同完成研制的,在海军潜艇部队被视为瑰宝。完成数据计算后,“鱼雷战准备”的命令由指挥所下达给鱼雷发射舱室。此时,装在小车上的重达1.6吨的鱼雷由人工开始激活引信和设定深度。通常依据目标不同而设定不同的深度,如目标是战列舰,一般定深在8米;如目标是驱逐舰则定深在2米。
鱼雷发射统一采用压缩空气的方式。所有的鱼雷发射管有前后筒盖,平时紧闭,防止海水倒灌入舱室。发射前,后盖先开,完成引信激活和调定深度的鱼雷自小车上滑入发射管。随后关闭后盖,打开前盖,海水进入发射管,直到充满。此时,位于鱼雷发射舱内的,通常毕业于横须贺水雷学校的,下士或特务士官军衔的掌水雷长通过传声管问询指挥所,“鱼雷发射准备完毕,是否发射?”如果位于指挥所内的通常军衔为中尉或大尉的水雷长下令“发射!”,则压缩空气泵启动,压缩空气将鱼雷送出发射管,然后鱼雷上的动力设备自行运转,鱼雷靠自身动力射向目标。发射完毕,前盖关闭,由泵将发射管内的海水排出,然后便可以进行下一轮发射工作。
此外,对目标鱼雷使用数量也有明确规定。由于该艇使用的是比一般鱼雷难于制造,价格更昂贵的九五式氧气鱼雷,因此资源贫乏的日本要求节约使用鱼雷也在情理之中了。一般对于商船和驱逐舰,只准使用单发攻击;而对于战列舰和航母这两种目标,允许使用6枚鱼雷攻击。并且在一般情况下,6枚鱼雷采取间隔2秒的发射方式,以取得最佳鱼雷攻击扇面。
乙改I型和乙改II型潜艇
1941年,日本海军追加建造乙型潜艇的计划,由于很快就进入战争状态,因此新的潜艇在建造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首先是耐压壳体改为产量较高的DS型钢材,安全下潜深度仍然维持100米不变。其次是柴油机改为更容易制造的舰本式1号甲10型,这种柴油机单机输出功率降低到5500马力,但是水面最大航速仍然达到23.5节。此外,为了加强水面防空能力,还在舰桥加装1座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新型潜艇称为乙改I型,并批准了6艘的建造计划。
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海军对能快速建造潜艇要求更高,于是在乙改I型的基础上,更换了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单机输出功率减少到2350马力,水面最大航速也大辐减至17.7节。同时更换水下主推进电机,单机推进功率降低至600马力,最大水下航速也减至6.5节。由于DS钢加工困难,耐压壳体又改用MS钢(软钢)制造,为了保持强度将壳体增厚10%,这样能保证下潜的安全深度仍是100米。由于动力设备的小型化使得燃料携带量扩大,因此续航距离增大了50%,达到了21000海里/16节。为了加强其侦察能力,新造的乙改II潜艇全部安装了22号雷达(具体参看电子设备的改进)。此外,也许是使用效果不如人意,乙改I型增装的机关炮被取消,鱼雷搭载量则增加到19枚。此型又被称为乙改II型,计划建造14艘,实际只完成3艘,有4艘在开工后取消,另7艘未开工即取消。
乙改I型和乙改II型保留了乙型的弹射器、机库,但是实际由于飞机、飞行员的供应问题,以及最后潜艇取消了航空侦察的任务,导致这些潜艇并未装备水侦,所有的航空设施成了鸡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