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伊-26”号潜艇
电子设备的改进
1943年,日本成功开发22号雷达。这是一种10厘米波长的小型对海搜索雷达。4月,这种雷达被安装在海大型潜艇伊158上做试验。试验的同时,日本海军恰好在基斯卡岛进行撤退作战,当时发生了2艘潜艇伊7和伊9在不明敌情的浓雾中上浮,被美军发现并击沉的事件。这次事件在日本海军中引起极大的震动,海军军务局长和舰政本部部长大发雷霆,要求海军技术人员尽快完成雷达上艇的测试工作。在上级的压力之下,技术人员匆匆完成了22号雷达上艇的任务。潜艇所使用的雷达信号发送和接受机、水冷装置、配电器、角度指示器等一系列设备都被装进一个高2.5米,长宽均为1.5米的狭小空间之内。全部设备重量约2140公斤,比水面舰只装备的同样设备要重820公斤,原因是潜艇上的设备需要良好的防水设施,避免在深潜时海水侵入。从1944年4月开始,这套装置以一个整体被设置于司令塔下的艇体左侧。但是在装备22号雷达之后,由于机械故障不断,实际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研制对海搜索雷达的同时,由于美军空中反潜力量的加强和电子战技术的完善,对空搜索雷达和雷达报警器(ECM)也成为了乙型潜艇重要的装备。1943年,三式雷达报警器(E27)生产成功,同年6月18日就匆匆装备了伊21号潜艇。该报警接收机为长9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物体,被安装在舰桥后部右舷侧。下方通过电线接到雷达室,在那里进行信号数据的处理。而1943年左右研制成功的,波长为200厘米的13号对空雷达,在进行小型化后于1944年开始装备潜艇。尽管全套设备只有110公斤,但是由于全部设备都放置于22号雷达所在的加装舱室,所以本就拥挤不堪的雷达室更加显得狭小。
作战经历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总共有7艘乙型潜艇已经完工。这些潜艇刚服役就全部参加了珍珠港袭击作战。其中伊15、伊17、伊25配置在瓦胡岛东北,负责掩护南云机动舰队和截击敢于出海反击的美军舰队;伊19、伊21、伊23组成巡逻部队,航行于南云机动舰队前方,为其开道,提供警戒;伊26则单独航行至阿留申地区,进行侦察和警戒活动。后来7艘艇全部参加了对美国西海岸的破坏作战。
随着战线和战局变化,1942年和1943年完工的乙型潜艇,主要投入了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和印度洋战线,进行交通破坏和侦察。这两年也是乙型潜艇活跃的高峰,先后击沉美军一艘航母、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击伤一艘航母、一艘战列舰。在破交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伊27号游猎印度洋,在1943年一年击沉13艘商船。但是截止1943年底,开战之初的7艘乙型除了伊26号之外,已经全部损失,1942年服役的乙型也损失一半(5艘),因此1943年开始服役的乙改I型潜艇挑起了大梁。这些潜艇除了首艇伊40号之外,其余都先后加入了第15潜水战队,投入到一线作战。但是,日军从1943年开始已经彻底转入战略防御,而且日本海军对潜艇使用没有提出合适的战术,所以发挥的作用有限。甚至如伊38号潜艇,终其一生主要任务就是运输物资。由于美军反潜力量的强大,到了1944年底,除了伊36、伊44和2艘完工不久的乙改II型潜艇,所有的乙型潜艇都损失了。最后终战时,仅存的伊36和伊58号潜艇被美军接收,沉海处理。
此外,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日本海军还曾经将一些潜艇改装为可携带特种攻击潜艇的母艇。乙型的伊27和伊28,改装后可搭载甲标特种潜艇;乙型的伊36、伊37以及乙改I型的伊44,改装后可搭载4艘回天攻击潜艇;乙改II型的伊58也大约在1944年12月进行了回天潜艇搭载的改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