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杜莎号线图(巡洋舰时代)
阿科纳号线图(炮台),注意第二座烟囱前面的小烟囱,以及第一座烟囱顶端的探照灯平台
二、挪威海军岸防战列舰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挪威、瑞典、丹麦等国海军根据本国的军事需求和周边沿海地理情况,建造了一批浅吃水、厚装甲、中等火力的小型主力舰。英国简氏舰船年鉴将其分类为“岸防战列舰”。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时,挪威海军一共有4艘岸防战列舰。“挪威”(Norge)号和“埃斯沃尔德”(Eidsvold)号于4月9日在纳尔维克被德国驱逐舰击沉,“雷霆”号(Tordenskjold)和“金发王哈拉尔”号(Harald Haarfagre)这两艘舰龄40多年的老船行动迟缓,无法脱逃到英国,因此向德军投降。
接收这些老爷舰后,德军首先拆下舰上原有的208毫米和120毫米炮,用于防卫挪威沿岸。解除武装后的船体被拖回基尔港,于1941年改装为防空炮台。“雷霆”号改名“宁芙”号(Nymphe,希腊神话中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金发王哈拉尔”号改名“忒提斯”号(Thetis,希腊神话海神Nereus的女儿)。德国海军在其上安装了6门105毫米高炮、2门40毫米炮和6门20毫米炮,并保留了舰上原有的锅炉和蒸汽机,可用14节左右的速度航行。
“宁芙”和“忒提斯”改装完毕后,停泊于挪威北部特罗姆瑟(Tromso),担任战列舰“提尔皮茨”号锚地的防空警戒任务。“提”号锚地转移到阿尔塔峡湾后,两舰分别转至基尔和威廉港。“忒提斯”号在基尔港一直服役到德国投降,战后归还给挪威,1946年解体。“宁芙”号则于1945年5月北上增援纳尔维克守军,在罗弗敦群岛的斯韦尔沃港(Svolvor)被英国飞机炸伤搁浅,1946年被挪威海军打捞出水,拖到南方的斯塔万格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