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Barracuda)舰载轰炸机传奇(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44 年“梭鱼”的生产线

“梭鱼”问世

1938 年 7 月,舰载机设计经验丰富的 Fairey 公司(“箭鱼”,“管鼻燕”和“萤火虫”都是该公司的杰作)的设计方案在提交的六种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该设计方案为全金属结构(这是英国使用的第一种单翼舰载攻击机,也是第一种全金属结构的此类飞机,当然其机体结构也并非

100%金属,如一些控制舵面为布蒙皮),常规气动布局,圆头的梯形翼,尾翼为传统的倒“T”形,其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是它那少见的上单翼结构和一对巨大的下悬式杨曼襟翼。与下单翼相比,上单翼配置不利于迅速生产,且飞行员的视野,特别是向下的视野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其优点在于翼身干扰阻力最小,可增大飞机的横向静稳定性。杨曼襟翼的使用则是此设计方案的一个亮点,襟翼的角度可以改变以适应飞机做不同的飞行姿态,当飞机水平飞行时襟翼也保持水平,起飞时微微下压,着舰时则完全放下,而做俯冲攻击时襟翼要向上折起。这使得飞机既能拥有较快的飞行速度,良好的俯冲性能,又可以在舰上起降时把速度尽可能降低,且襟翼的动作不会影响到飞机的平衡。为了舰上作战,其机翼可折叠,折叠过程也稍显复杂:先将襟翼和连接处那部分机翼向机翼上表面翻折,随后再将机翼向尾部转动,在机翼下靠近翼尖处还专门加了一个把手来协助甲板空勤人员折叠机翼^_^。在机身中段有一个串列坐舱以容纳它的

3

人机组,坐舱隔离为三部分,从前至后依次是驾驶员舱,领航员舱和无线电操作员兼后机枪手舱,在机身两侧,翼身结合处下方各有两个窗口以供领航员和无线电操作员观察用。着陆装置为通常的后三点布局且主起落架可收入机翼轮舱内,这和它的前辈们比起来是个不小的进步。其起落架收入轮舱的方式也较为奇特,要通过一个联动的曲臂来完成(具体见示意图),后部机腹有舰载机都有的着舰钩。其自卫武器为坐舱后部一挺双联装勃郎宁

7.7mm 机枪,由无线电操作员操作。它的载弹量可达 744Kg,可在机腹挂载一条 735Kg

重的鱼雷,或是机翼下挂载同等重量的普通炸弹,深水炸弹,水雷,照明弹,烟雾弹,甚至一个声纳浮标。

第一頁    上一頁    第2頁/共13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