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上半年才搞清楚其原因为液压系统上出现的小裂隙导致液压油泄漏,而液压油中又含有乙醚,大多数飞机由于未配备氧气面罩(不过在
10,000 英尺高度以下也确实很少有人用),飞行员迅速进入昏迷,神智不清(乙醚可是高效麻醉剂)最终导致坠机。查明原因后英国海军部还于
1945 年 5 月末命令所有的“梭鱼”都必须尽快安装供氧系统且飞行员在飞行时始终都得使用。

“胜利”号航母上搭载的“梭鱼”MK II
随着机载雷达技术的不断成熟,到了 1943 年,“梭鱼”又“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出装有 ASV 厘米波雷达装置的新机型,主要用于反潜巡逻。原型机是在一架由
Boulton Paul 工厂生产的“梭鱼”MK II 改装而成,机体最明显的特征是后部机腹上突出的天线包。该型机被称为 MK III 型,1943
年首飞,1944 年年初开始生产,共计生产了 852 架,其中 Fairey 公司 406 架,Boulton Paul 公司 392 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