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建都设置问题:康有为比他高明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都城建置究竟应该置于何处?一向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所在,比如康有为就曾提出迁都上海的主张,以为戊戌变法之张本。[1]孙中山也说:“与存亡利害有最急切关系的,则是首都问题。”“都城者,木之根本,而人之头目也。”那么,孙中山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呢?

(一)

关于中华民国的首都设于何处,孙中山的思想有一个复杂的流变过程,前后有上十处地方,为其所注目。其中,有的城市一提而过,有的则多次强调。

一提而过的城市有:重庆、广州、北京、伊犁、兰州、疏勒、太原等,提及两次的有西安,而开封又在西安之上。

1897年5月,孙中山自加拿大抵达日本横滨,他对前来迎迓的宫崎寅藏谈及建都问题:建都,仆常持一都四京之说:武汉(都),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广州(南京),顺天(北京)。该谈话的照片藏台湾中央党史馆,中华书局1981年版《孙中山全集》第一卷[5]上亦有记载。

1902年,在《与章太炎的谈话》中,孙中山指出:定都若“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1906年,张继说:“民元前六年,本人在新加坡,亲闻总理云:‘统一十八省之后,可都南京;统一满、蒙、回、藏之后,可都兰州;但要扶持亚洲各弱小民族独立,则非都新疆疏勒不可。’”

1912年8月29日,在与袁世凯第五次谈话中,孙中山“谈及迁都问题谓:北京不是为永久国都,将来或武昌、或南京,否则开封。”

8月31日,孙中山在北京参议院演讲,指出北京“万不可居,将来急速迁移。至于地点,则长安、开封、太原、武昌、南京,无处不可。”

同月,孙中山在北京与各报记者谈话,有记者问:“闻先生主张迁都,确否?”孙道:“余极主张迁都,其地点或在南京,或在武昌,或在开封均可。”

9月3日晚,在北京与袁世凯的第十次谈话中,孙中山“力主迁都开封”。

孙中山之所以多次强调开封建都主张,与其诱惑河南项城人、大总统袁世凯有关。

在所有的都城候选城市中,武昌和南京是孙中山最为看中的所在。

1902年,在《与章太炎的谈话》中,孙中山阐述了武昌建都主张:“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尚宾海之建都者,必逷远武昌。夫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外鉴诸邻国,柏林无海;江户则曰海ruán尔,内海虽咸,亦犹大江也,是故其守在赤间天草,而日本桥特以为津济。江沔之在上游,其通达等是矣,何必傅海?夫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雒,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頁/共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