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斥候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该文在大陆出版的《訄书》第五十三《相宅》、台湾出版的《章氏丛书》检论第七《相宅》中都有记载。都武昌,“内可以挟骆、粤、湘、蜀以自重,外可以临制燕庭,此正得中国本部南北两自然区域势力消长之交点,而求得平衡。”
1910年,孙中山在与伍平一的谈话中则强调了南京建都的意向:“金陵可以建都之外,尚有扬州大舰可以进入,民国首都,以交通为主,因无防于民之反侧,然终以金陵为历史上声威所系,将来宜于齐齐哈尔、蒙古等地置重兵(以固国防)。”民国刚刚成立的1912年1月6日,孙中山在南京与《大陆报》记者谈话时则表示:“南京将作为永远之都城”。1月下旬,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员开会决定: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后,“临时都城不得设在北京”。2月5日,孙中山与内阁成员再次开会议决:“清帝逊位书发表后,参议院始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但须莅任南京”。甚至,定都南京乃孙中山让位的前置条件之一。
(二)
在武昌和南京之间,孙中山有时候倾向于前者,有时候则对后者予以强调。
倾向武昌:1912年4月,孙中山在武昌演说道:“就南方而论,又有南京、武昌之争,两地相交,乍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区别。然而枢轴总揽水陆交通,西连巴蜀、滇、黔,北控秦晋伊洛,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此中关系非同小可,希大家认真研究。还有人说,国家文明发达,要看海岸线长短,武昌僻居腹地,南京尤感偏枯。欲求消息灵通,跟上世界脉搏,就该建都于辐辏繁华的上海。殊不知孤峙海隅,租界环立,四面受敌,很不可靠。一旦强邻压境,必趋危殆。但溯吴凇,沿长江而上,镇江、南京、芜湖、安庆,叠锁重关,居中驭外的还要推武昌为天府。至于士气民心,素称振奋,武昌起义之功,就是最好的表现,目前建都北京,局势所迫,不得不权行迁就罢了。”孙中山之所以对“两相比较,本无轩轾”的武昌、南京做出取武昌舍南京的主张,是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就现状观察,其十分安全者,厥推武昌。”类似的记载是:“(武昌)枢轴总揽,水陆交通,南足以连巴蜀滇黔,北足以控秦晋伊洛,指臂两湖,角犄三镇,则武昌信天下之根本,而上游之头目”,“居中驭外,终当目武昌为天府”,“此中关系,诚非小小”。
主张南京:1912年10月26日,孙中山在《在南昌国民党赣支部谈话会上的演说》中,又提出了于半年前截然相反的看法:“鄙人当时在宁提议迁都一事,极力主张迁都南京,不赞成北京,其中理由,全国形势,南京握全国之中,长江流域界于十八省之间,南京为长江之要地,交通便利。上海虽好,犹嫌太偏,如遇战事,必难保全。武昌地点虽亦适中,要以南京为最,南京据长江之险,江阴、镇江等处炮台极有力量,为南京最要门户,收海军上之利益极为完全。武昌交通以铁路较宁为胜,以地位而言,南京以马龙山设炮台,防御更为严密,紫金山再设外城,尤为巩固。南京、武昌似无甚分别,以经济上而论,南京乃鱼米之乡,武昌米须外购,若与北京比较,北京向不产米,须由南运北,运费极大。若北方人民加多,运米之费更大,若在南京,即可省此运费。且南京为海军之根本,若创设制造厂,材料益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