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当年曾与那志良一同共事的单士元访问台湾,与那志良在几十年后再见。当单士元问及第一批南迁时的4位元老,那志良轻轻回答,已故去3位。而那志良也迫不及待询问当年留守在故宫的几位故友,单士元只说了三个字:“没有了。”往事如烟,单士元与那志良当时心里感慨,能侃谈初建北京故宫博物院者,海峡两岸故宫各只剩一人了。
1998年5月,单士元去世。4个多月后,那志良也故去了。从此,一段活的历史便随他们去了。
索予明
索予明是故宫搞漆器研究的一个专家,今年90岁了。当初故宫文物迁台,分三批走,他押运的是第三批。战时什么都紧张,前两批也不容易,但第三批的经历最曲折。当年31岁的索予明是押运第三批文物的人里唯一还健在的一位,现今,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也只有他能讲给后人听了。
赴台20天,一别故乡30年
1949年1月29日,第三批文物离开南京,2月22日才到台湾,中间走了20多天。通常南京到台湾只需3天,之所以这么久,是因为出了意外。
运送文物的有几个不同的机构,文物的数量有些混乱。文物开始都堆在南京下关码头江边,当时没有起重机,船来了,就找工人把箱子一个一个搬上船。据索予明回忆,第一批船起航时,有人送来了几件文物,其中有价值昂贵的翠玉屏风和玉花瓶,都是当初汪精卫伪政府带去日本谈和的礼物,抗战胜利后日本归还给中国。杭立武觉得这几件文物很有意义,想带到台湾去,但前两批船都走了,只有第三批的“昆仑号”。但“昆仑号”已经装得满满当当,最后这几件塞进了船上的一个小房间里。屏风很长,装进去和取出来都颇费了些力气。
索予明说屏风是中国一个很特别的陈设,“屏风是八字,他是再折起来的,折起来好收藏。折起来,他分成两个,一个四折,两个八折,合起来是八折屏风。打开以后七尺到八尺那么高,比我们人高一点”。
当时第三批船离开南京之后,不到12个小时后,在路途中遭到解放军的炮火拦截,船身有部分损坏,人员躲在船舱里,船趁着傍晚时晦暗的光线迅速逃离。
这批船上有五六十人,押运文物的有3个机构的6个人。船上物资和淡水缺乏,所以第二天到了上海,船停下来补给。大家上岸去买水,有些人直接从上海回了南京,没再上船。从那以后,船一直走走停停,索予明记得在舟山因为修船停了7天,在马尾又停了10多天,没有人说明是什么原因。就这样,20多天后才到了台湾。索予明感到幸运的是“路上一路波折,东西到了一点都不少,这就算不幸中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