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远不及他的父亲明智,却和他的父亲一样固执——他是一个坚定的“君权神授”主义者。啊,对了,我们这位国王说话有点口吃,做事优柔寡断,实在不像一位有着君权神授的坚定信念、乾纲独断的君王。
他将君权神授理念付诸于政治实践中,从而将他和英格兰卷入了一场浩劫之中,而且,这场浩劫在他被砍了头之后还肆虐了几十年。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一个国家的转型犹如国家这条大船穿过“历史三峡”,过程惊涛骇浪,其后海阔天空。这时的英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王作为国家这条大船的船长,其个人能力和为政之道对于国家能否安全地穿过“历史三峡”至关重要。
不幸的是,查理一世船长不仅船技平平,而且还和他的大副——议会屡有冲突,英格兰这条大船就凶多吉少了。
这时距离着名的《大宪章》颁布已经过去了400多年了。
400多年中,英格兰的土地上经历了一次次王朝更替,先后有17位国王统治过这个国家。在一代代国王的统治下,英格兰君主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手上达到了顶峰,在英国国家的统一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不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王权壮大的同时,议会作为贵族、主教和乡绅的代表,也发展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唯一可以和国王抗衡的力量。
在英国早期的历史上,“议会”的最初含义并不是一个机构,而是指一种机会——贵族和国王在大议事会上交谈或谈判的机会。从议事会议演变成一个机构后,议会在早期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权力,只是替国王向各地摊派捐税和处理贵族土地问题。
但是在1215年《大宪章》颁布之后,这种情况在其后的几百年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议会的权力和影响开始增大,从控制征税权开始,议会逐步控制了国家的财政,在国家事务中有了越来越大的发言权。
王权和议会这两种力量此消彼长,到了查理一世时期,力量的天平已经逐渐向议会一方倾斜了。查理一世先生私德无亏,但是一个人要和形势以及历史大势对抗,即使贵为国王也只能注定以悲剧收场。于是,一场王权和民权之间的搏弈,在新的形势下展开了。
双方第一次重要的博弈是在1625年6月间正式上演,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查理上台之初,导火索则是税收问题。
查理一世上台后,很快就面临着棘手的财政危机,危机的原因是英国与西班牙、法国这两个天主教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宗教战争。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对付两个强大的对手需要庞大的军费来支持这场战争,而军费全都要国王自己掏腰包。因为当时的政府和王室合为一体,除了王室自己的开支外,国王还必须为王国一切事务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