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绥靖政策就是这一思潮在外交上的反映。“绥靖政策”的英文为:appeasement policy,最初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政治家和作家的嘴里。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这个词的第一个含义是:讲和、调解等等;最后一个含义是: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英国首相艾登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他当初使用这个词,就是用《牛津英语词典》的第一个含义。直到后来,当张伯伦奉行的对德外交政策的后果越来越清楚时,人们才确定地用policy by satisfying demand,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这一含义理解这一字眼。
绥靖政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当时,战争对社会与生命财产的破坏非常严重,同时西方大国担心战争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是革命,于是在与德国外交中,推出了“绥靖政策”,即对德国扩张要求给予忍让与满足,以换取和平,避免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推行最积极的是英国和法国。
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1935年3月放任希特勒重整军备;
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3月容忍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非军事区;
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政采取“不干涉”政策;
1937年7月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听之任之;
……
在1938年3月,希特勒兼并奥地利的时候,张伯伦甚至还向国会指出他坚决不会因此事而改变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他们以为,忍让一些,退让一些,就可以让希特勒满意一些,推迟战争,但是这样的行为显然满足不了法西斯国家的巨大胃口,德国并不会真的停止扩张。在绥靖政策之下,希特勒的扩张更加肆无忌惮。
如果说英国的软弱是由于绥靖政策引起的,那么作为德国宿敌的法国为什么也在德国的战车下如此不堪一击呢?其中两个原因非常重要:一个是法国人过于迷信,过于幻想。所谓过于迷信,是说他们太迷信那条马奇诺防线了。马奇诺防线是法国为防备德国进攻而建筑的一条防御体系,位于法国边境从瑞士到比利时之间的东部国境上,1929年开始修建,以当时主持修建这条防线的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名字命名。马奇诺防线长达750公里,1940年完工,用时11年,花了2000亿法郎。里面有5600个防御工事,防线内堡垒林立,地下筑有坚固工程,还修建有地下铁道、隧道公路以及各种生活设施。法国上下一致认为,有了马奇诺防线,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当时法国总理勃伯鲁姆说:“这个工事虽然不是进攻的,但是防御是绝对没问题的。”法军统帅甘末林也说:“马奇诺防线是法国的英吉利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