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沦陷:海洋中国终结(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5世纪马六甲与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明王朝建立战略同盟关系,以政治上的让步,换来马六甲一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此时同时,马六甲国王励精图治,试图逐渐摆脱明王朝的政治影响。

在马六甲王国的发展方向上,它选择了伊斯兰化,而没有像越南采用中国传统的儒家立国思想。

特别是从1445年起,马六甲王朝的第4代国王,穆扎法尔·沙继承王位后,采用穆斯林君主的尊号“苏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穆扎法尔·沙,原名罗阇·卡希姆,中国《明史》译作速鲁檀无答佛哪沙。1446年他正式登上王位,自称苏丹,他是马六甲第一个采用苏丹称号的国王。他在位时,伊斯兰教沿着苏门答腊和爪哇各港口迅速传播开来。

这位马六甲的第四位君主,在执政后,拒绝向信奉印度教的暹罗继续纳贡,1446-1447年马六甲军队先后两次从海陆击败暹罗军队的入侵,从此暹罗欲征服马六甲的企图暂时中止。他加强军队建设,扩充舰队,控制了马六甲的海岸,并派兵从西北攫取雪兰莪作为粮食基地,又控制了苏门答腊海岸的战略要冲,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在贸易上,当郑和大船队绝迹于亚洲海域之后,马六甲充分运用了明王朝建立起的贸易网络。卡希姆努力使马六甲成为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商人之间的重要贸易桥梁。他铸造统一的阿拉伯文锡币,正面为“苏丹穆扎法尔·沙”,背面为“宇宙与伊斯兰教之救主”。

当1459年这位国王去世时,马六甲迎来了它鼎盛的时代。

马六甲在16世纪大航海时代兴起前,成为东亚不折不扣的海洋城市。每年吸引好几百艘船只顺着季风前来贸易,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欧洲人挤满了港口。从中国来的樟脑、丝绸以及陶瓷,从印度来的织品,菲律宾蔗糖,摩鹿加群岛的檀香、丁香、豆蔻等香料,苏门答腊的金子以及胡椒,婆罗州的樟脑,帝汶的檀香,以及马来西亚西部所盛产的锡,统统汇集到马六甲,再转运到世界各地,马六甲俨然是当时商品的全球集散中心。

当马六甲一跃成为地方霸主之时,明朝廷采取了严厉的海禁政策,不仅停止政府庞大船队出海的计划,而且严厉制裁私自到东南亚等地的中国贸易商人。当明帝国自动放弃海洋,放弃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之时,马六甲王国逐渐摆脱明帝国影响之时,西方殖民势力已经来到家门口,传统的伊斯兰王国已埋下灭亡的种子,中国真正退出马六甲海峡的时代即将来临。

葡萄牙控制马六甲

我们很难想象在历史上的欧洲,香料曾经多么珍贵,多么让人魂牵梦萦,甚至无数人为其失去生命。这使得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新的航线到达香料群岛。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6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