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 美国 《生活周刊》把一个中国士兵的照片登载在封面上,并且评论说:台儿庄是日军在中国遭遇的滑铁卢。国际、国内舆论高度评价 台儿庄战役 的意义,认为中国已经找到战胜日军的方法。速胜论的呼声越来越高。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大公报》曾经发表过两篇社评,对战争的形势做了一个很乐观的估计。 解说:中国真的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了吗?
中国民众为 台儿庄大捷 欢呼的时候,日军大本营向侵华日军发出了徐州作战的命令。
此时, 台儿庄大捷 和国内外舆论,刺激了蒋介石、李宗仁的求胜欲望,开始调集近60个师云集徐州一带,准备与日军展开决战。日军则从南北两面调集军队,很快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准备一举围歼中国军队主力。
那么,徐州能够成为第二个台儿庄吗?
解说:陕北的延安。毛泽东正在进行一次十分重要的思考。
1936年7月,即 卢沟桥事变 前12个月,毛泽东就和 美国 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过,对日战争是持久战。
1938年5月中旬,毛泽东暂时丢开手头的事务,开始撰写一篇即将对这场战争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
战局的起伏多变刺激着他的神经,10个月的抗战教训和经验使他浮想联翩,他的许多重要推测,正在得到验证,整个 抗日战争 的轮廓和进程了然于胸,灵感不断涌来,历经激情澎湃的8天9夜,《论持久战》应运而生。据说这篇文章是一气呵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