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在这本《毛泽东传》中, 美国 人特里尔记述了一个警卫员当时的回忆:
毛坐在窑洞里的书桌边,微弱的灯光照亮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一点点东西。
5天以后,写满了显示毛性格特点的草体字的稿纸,已有一大摞,而毛的体重减轻了。第7天,毛突然痛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中的火烧了一个洞,而他还在沉思。到了第8天,他突然感到头痛,医生给他赶来诊断后,他仍继续写作。到了第9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5万字的论文。
毛泽东为什么急于写这样一本书呢?
这本珍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论持久战》,无论其装帧或印刷的版式,仿佛都散发着半个多世纪前中国人浴血抗战的气息。据说从凤凰山完成初稿到这个单行本,毛泽东又不分昼夜地修改了7稿。
毛泽东这本不朽之作发表的时候,徐州已经失守。
蒋介石眼看日军已成合围之势,只好命令驻防徐州的李宗仁将军实施战略撤退。数十万中国军队为避免敌机轰炸和战车、骑兵追击,凭借夜幕掩护,最后时刻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傅吉庆 军事 科学院原军史部第二研究室主任
这样,亡国论就再一次泛起。这个时候,全国老百姓普遍地存在着抗战怎么样抗?能不能抗下去等迷惘。
解说:徐州弃守之后第7天,也就是5月26日,毛泽东在延安 抗日战争 研究会发表了《论持久战》演讲。演讲持续到6月3日。
在《论持久战》这个最早的版本中,针对中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个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罗焕章 军事 科学院研究员
毛泽东精辟地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互相矛盾着的特点。他说,日本是个小国,人少兵少,财力物力均感到有困难,它难以支持长期战争。中国的特点呢,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它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解说:接着毛泽东又提出“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理论,指出“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傅吉庆 军事科学院 原军史部第二研究室主任
基于这些分析,所以毛主席最后得出结论呢,就是中国抗战必须是持久战。那么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这样也就解决了人们心目中所存在的能不能抗下去,抗下去会是个什么结果,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社会上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