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距离远,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很不方便。如果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烘托不出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这两套地点方案,在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摆放了整整17天。9月2日凌晨。周恩来权衡利弊,终于定下决心。他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在华北军区呈送的报告上签署了如下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周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了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阅兵筹备 刘伯承、陈毅面授“机宜”
让杨成武担任阅兵副总指挥兼阅兵指挥所主任,是由当时军队的布防态势所决定的。
1949年初,亦战亦和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东北与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后,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或进军大西北,或南下大追击,渤海湾地区设防出现了“空当”。这个态势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觉。蒋介石不会甘心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和华北的失败,如果发挥其海空部队优势,袭击天津、秦皇岛一线,进而直逼北平,那时局难保不出现些波折……
因此,毛泽东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前夕,致电华北军区和第20兵团领导,要求围攻太原的第20兵团在战役结束后,“除留一个军位于大同区域以外,杨李兵团率两个军即开秦皇岛、塘沽两处布防”。
杨成武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当即调整部署,亲率第67军第199师部队东进北平。周恩来对杨成武说:“我们很快就要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北平将成为我们的首都。你们20兵团的新任务,就是保卫新中国的首都。你除担任兵团司令员,还要兼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
最后,周恩来特别指出:“你们第20兵团的任务就是保卫平津及其所处的渤海湾的方向,准备随时粉碎敌人的突然袭击。”
杨成武忙碌于摆兵布阵时,新政协筹备会议通过了举行开国大典和阅兵仪式的决议。于是,他从天津兵团部赶回北平履职,把精力投入到了阅兵的工作之中。为圆满完成任务,杨成武检阅了许多阅兵的资料,并走访了解放军高级领导人。
刘伯承对杨成武谈了许多有关阅兵方面的细节及要注意的问题,之后通俗而又极具概括性地说:“阅兵无非就是展示一种特定内容的仪礼、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归根到底一句话,马粪蛋外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