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一提到苏联坦克,T-34,KV-1,JS-2,JS-3,T-55,T-62,T-72,T-80,T-90……,这一大串耳熟能详的型号就会立刻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等历次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是构成了苏联令人生畏的“钢铁洪流”。而这“钢铁洪流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苏联的第一种量产坦克― ―“MS-1小型护卫坦克”(俄语“Malyi Soprovozhdeniya MS-1”),后来被正式定型为“T-18”。原先这个古怪的名字取自20世纪20年代,“M”和“S”代表着“小”(Small)、“主力”(Main)和“高机动性”(Maneuverable),“Malyi Soprovozhdeniya”则意味着“小型护卫”。按照当时苏联对坦克的命名方法,MS-1被称为“小型护卫(支援)坦克”,而不是“轻型坦克”。
一、研发历程
1926年5月到6月期间,苏联开始了一个三年期的量产型坦克发展计划,其意图在于开发出一种能够突破由敌人两个师兵力防守的10公里长的防线。同年9月,苏联红军最高司令部、苏联军事工业部委员会和苏联炮兵工业部委员会联合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此项计划,该委员会参考了大批外国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
法国FT-17轻型坦克被委员会列为首选的是著名的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它被认为最适合于支援步兵作战。然而,委员会同样注意到雷诺FT-17轻型坦克具有许多缺点,比如重量超过了轮式卡车的承载极限,行驶速度很低以及火力太弱。而且,雷诺FT-17轻型坦克上安装的哈奇开斯(Hotchkiss)7.5毫米机枪和皮托(Puteaux)37毫米坦克炮在400米以外的射击精度极差。这些缺点同样被苏联索莫夫(Sormovo)工厂仿造的“俄国版雷诺FT-17”小型护卫坦克上所“继承”,而且相比之下,后者的生产工艺要糟糕得多,造价也更加昂贵。
于是,委员会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意大利“菲亚特”FIAT-3000轻型坦克,他们认为这种坦克的份量更轻、行驶速度更快,因而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苏联炮兵工业部下属设计局对FIAT-3000轻型坦克进行了彻底研究之后,在1926年中期启动了一项5吨级坦克设计方案,领导人是S?舒卡洛夫(S. Shukalov)。
1927年3月,布尔什维克工厂(Bolshevik Factory)试制出一辆样车,被定型为“T-16”,随即开始对其进行测试工作。同“俄国版雷诺FT-17”小型护卫坦克相比,T-16外形尺寸更小、重量更轻、造价更便宜而且行驶速度更快。尽管如此,T-16的缺点也有一大堆,苏联军事工业部委员会要求对其许多部件和设备进行改进。设计小组据此在每侧悬挂系统中各增加了一个负重轮,并更换了发动机和传动机构的一些部件。但最终的测试结果还是没有多少改进,Mikulin发动机工厂的负责人A.Mikulin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处分。T-16的设计就此画上了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