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随着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对于装甲部队作战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T-18在各方面的性能都显露出明显的不足。同年7月17日和18日,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了一次会议, 并发布了一项有关坦克和装甲部队组织结构的新规定。会上特别指出了T-18轻型坦克的一系列问题,认为这种坦克面对现代化战争已经有些落后了。在提出了新要求后,军事委员会决定再组织力量开发一种更为先进的坦克,也就是后来的T-19型。在T-19型正式装备部队之前,T-18仍作为苏联红军的作战坦克,但必须作出一些改进,最首要的是必须将行驶速度提高到每小时25公里。为此,生产厂家对T-18作出了相应改进, 发动机功率提升到40马力,原先3档位变速箱被更换为4档位,主动轮也换装成铸造式。原本计划将主要武器更换成一门全新的37毫米高射速坦克炮,但实际改进中没有执行。 此外,炮塔后部增加了一个方形箱体,以容纳无线电,不过早期的苏联坦克多半没有安装无线电,T-18也不例外。经过此番改进后的型号被命名为“1930年型T-18轻型坦克”。然而,改进后的T-18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比如行驶速度就未达到每小时25公里。因此,苏联后来又开发了T-20轻型坦克,其实质就是1930年型T-18的进一步改良版。1930年型T-18轻型坦克一直维持着一定产量并在苏联红军中服役直到1931年底T-26轻型坦克出现。
1933年,设计人员又对T-18进行了一次改进以求改善其行驶性能,主要是更换了T-26轻型坦克上的行走机构,但这次改进又以失败而告终。同年5月19日,一辆更换了行走机构的样车在测试中刚刚把档位挂进3档,样车的发动机就熄火了。而负重轮更是重心不稳,以至于起步和停止的一瞬间样车前后摇晃。另外,样车的越障能力惨不忍睹,甚至1档时都无法越过30度的斜坡。
2. T-18M轻型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