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芝继续奔走。她要向政府,向一切可以还她儿子的地方去要儿子。她现在已经不哭也不闹,到了哪里都只是一句话:“我儿子被你们打发当兵了,是死是活,你们给我个实信。”这要求虽不高,可谁又能做得到呢?
弯弯的山路上留下她小脚的一趟又一趟脚印。
直到1957年1月1日,按照国家政策,宋学芝拿到了一张由政府发给的儿子杨宗贵被确认“为失踪军人,家属仍享受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的“失踪军人通知书”。1958年11月13日,也是按照政策,宋学芝又拿到了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証”,上面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后面落款是 “主席毛泽东”。
宋学芝当然不知道,全中国的凡查无实据叛变投敌的下落不明的我军军人,其家属都得到了和宋学芝同样的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和随后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証”,并不是只有她才有。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问世令英雄名扬天下,但无论是英雄所在部队,还是英雄牺牲地的人民,依然不知道他的故乡为何处。他们一次次去寻找,一次次失望的回来……
1957年9月,原牡丹江2团副政委曲波饱蘸深情创作的“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一问世,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广大读者为书中所展示的惊险曲折的传奇性的英雄故事所倾倒,就连领导那场伟大斗争的统帅毛泽东、周恩来都知道了这部书,知道了书中所描写的那些英雄。后来,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电影和某些章节改编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相继问世,差不多在全国的每一个城镇和乡村上演、放映。杨子荣的名字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遗憾的是,无论英雄所在部队,还是英雄牺牲地海林县的人民,仍然不知道英雄的故乡为何处。这是无论如何也对不起长眠在林海雪原里的英雄的。部队和海林县派出人员,一次次地到胶东大地上去寻找,一次次失望地回来。
时间到了1968年,英雄生前所在部队和海林县有关人员再次组成联合调查组来到胶东。他们将杨子荣参军的时间、背景及外貌特征等打印成文,发往牟平、荣成、文登、海阳4县的50多个公社,请当地民政部门协助查找。连续几个月的奔波,收效几乎等于零。
●只因他以字代名当的兵,部队不知道他在家的名字,家乡也不知道他在部队的名字,没有人把两个名字放在一起联想。一个误会延续了20多年,老母亲临终的预言竟然成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