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究竟死于何地(4)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史记正义》疏解有据

冯文第三节主要论点是:“因《史记》原文叙述上的矛盾,引起各家疏解上的矛盾”,并引《项羽本纪》正文“期山东为三处”注为例,《史记正义》注云:“期遇山东分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羽处。《括地志》云:‘九头山,在滁州全椒西北九十六里’。《江表传》云:‘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追羽至此(九鬥山),一日九战,因名。’”冯文说《项羽本纪》正文未提到九头山,注文却突然冒出了个九头山;并说经过调查,全椒、和县都没有九头山,“《括地志》和《江表传》只是以讹传讹,不可轻信”。那么长于地舆之学、历来被史学界认为《史记》地名“考证尤为精僻”的张守节,怎么能在《史记正义》中,偏偏在地名考证中“突然冒出了个九头山”呢?笔者检阅史籍和实地考察发现张守节并没有注疏无据:

九头山,亦名阴陵山,九鬥山,位于江浦、和县、全椒两省三县交界处。现属和县管辖。由插花山、灰头山、龙王山、马鞍山、癞头山、犁头山、宝塔山、蔡家山、横山等九个小山构成。从全椒南看,九个山头,一目了然。和县、江浦称阴陵山,全椒称九头山。

《太平寰宇记》载:“《寿春图经》曰九鬥山,一谓阴陵山。《江表传》云;项羽败,东走乌江,取此山过,汉遣灌婴追羽。兵至此,一日九战,因名九鬥山。其西五里有迷沟,相传项羽迷道处也。”

它如《元和郡县图志》、《方舆胜览》、《读史方舆纪要》、《和州志》等史书都有明确记载。由此可知,张守节这条注释有根有据,填补了《集解》、《索引》的疏漏,点出了楚汉双方在阴陵山一日九战的紧张、激烈的战况,可谓功不可没。说“误解”滥觞于《正义》是很难成立的。冯先生之所以要否定九头山之存在,无非是想抹煞项羽战经此山败走乌江的史实罢了。

再就冯先生多次考察之垓下、东城、阴陵、虞姬墓、九头山等遗址来看,说“九头山有名无实”。实则,九头山(即阴陵山)至今仍然矗立在滁河南岸之和县境内。再以虞姬墓为例,定远有、和县有,垓下亦有,就在灵璧垓下旧址之东。灵璧县《重修虞姬墓碑文》云:“……或谓定远之南,亦有姬墓,彼葬其首,此葬其身,花歌草舞,傅会有之,头岱腹嵩,荒唐颇甚。”可见定远之虞姬墓,系附会而成。冯先生偏偏只说定远有虞姬墓,不知出于何意?

戏剧讹传不能成立

冯文第四节中的重点是:“到元代金仁杰把项羽之死戏剧化了,于是才有了项羽乌江自刎之说,一直以讹传讹到现在。”这真令人大惑不解:金仁杰这出《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杂剧,即使影响再大,也只能影响元代中期以下的历朝历代,对于元以上有关项羽于乌江自刎的文字记叙,又当作何解释?

第一頁    上一頁    第4頁/共5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