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究竟死于何地(5)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请看: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宰相李德裕的《项王亭赋并序》云:“……舣舟不渡,留骓报德(指项羽赠乌骓予乌江亭长),亦可谓知命矣。自汤武以干戈创业,后之英雄莫高项氏。感其伏剑此地(乌江自刎)……尚识舣舟之岸焉,叹乌江之不渡。……谢亭长而怅然,愧父兄兮不渡、既伏剑而已矣……”唐诗人杜牧,作《乌江亭》绝句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王安石《题乌江霸王庙》诗中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宋乌江县令龚相《项王亭并叙》云:“……慷慨悲歌,溃围南出,临江不渡,留骓报德。”宋诗人陆游,在七绝《项羽》中云:“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宋女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散见于历代的诗文还有很多。

元代金仁杰杂剧“戏剧化”“讹传”,怎么也不能讹传到唐、宋诸代。笔者认为:乌江是秦置东城县的辖境,太史公之所以前提项羽自刎乌江,后说“身死东城”无非是一种变文避复,互见足义的修辞手段罢了。《史记·匈奴列传》载:“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而《高祖本纪》却说:“……匈奴围我(高祖)平城,七日而后罢去”。因平城县有山曰“白登”,司马迁说“围高帝于白登”,和“围高帝于平城”都是一回事,犹如太史公前说项羽于乌江“乃自刎而亡”,后说其“身死东城”,与上述记述手法完全一致,并无矛盾可言。

宋代和州领历阳、乌江二县,这里的东城也明显指的是乌江。曾任和州巡检之宋代诗人贺铸,在《迁家历阳江行夜泊》诗中写道:“黄泥潭口杈征蓬,回首东城只眼中。”“黄泥潭口”,即今离乌江很近的石跋河的一个叉江口,东城即乌江,句意十分明显。否则贺铸绝不能看到二百里外定远东城的灯火夜景。北宋进士郭祥正在《姑熟乘月泛鱼艇至东城访耿天骘》的诗中云:“姑熟东城,长江八十里。”依《中华大字典》注:“为往返也。”姑熟(今当涂)至乌江来回水路正好八十里。再如家住乌江之唐代诗人张籍,在乌江《闲居》诗中云:“东城南陌尘,紫幌与朱轮”,非身在乌江岂有是见?冯先生主观臆断,硬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二百四十华里”之定远东城,岂不有违史实么?

至于《项羽本纪》出现一些衍文,如“汉军数挑楚军战……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这段文字中之“翳、塞、王”以及“项王已定东海来”之“已定东海来”等字句都是错简和后人鲁鱼亥豕所致。这些都不是太史公司马迁的过错,轻率地指摘《史记》原文叙述矛盾,是有欠公允的。

总之,《史记》是一部信史,“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评《史记》语)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项羽于乌江自刎是铁定的事实,不容置疑!

第一頁    上一頁    第5頁/共5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