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利多是印缅边境上的一个小镇,火车从加尔各答开到这里就是终点站了,眼前的利多小镇几乎和当年盟军来到前一模一样,如果不是战争年代,从不会有那么多人流、车流穿梭于此。
当年为了筑路物资的运送,美军还专门在利多修建了一个机场,如今这个机场已经废弃,这也是今天在阿萨姆邦还能看到的唯一一个驼峰机场。1942年缅甸失守后,滇缅公路被切断,新开辟的驼峰航线的运力非常有限而代价高昂,因此史迪威下决心要反攻缅甸,在丛林中重开一条道路,把物资送到中国去。
1943年,在蓝姆迦完成训练的中国驻印军,以利多为反攻缅甸的基地,掩护中美工兵和中缅印三国劳工筑路。今天从利多到印缅边境的路段,保持着当年的原样,这是工兵在野兽出没、疾病丛生的原始森林里开辟出来的。
DonovanWebster:有一个我最喜欢的工程师叫做乔治·厄本,乔治告诉我说,当时他在挖路基铺设混凝土,正好是雨季来临之前,非常非常炎热,这些可怜的混凝土,不到一个小时就全干了,完全干掉了,当时就是这么困难。
解说:整个工程中挖走了1032万立方米的泥土,足以垒成1米宽3米高,从纽约到旧金山,横贯美国大陆的长城。
DonovanWebster:这条路是二次大战中,最令人吃惊的成就之一,这是中国人和美国工程师共同创造的。
解说:在15000名工兵中,有1133名美国将士殉职,道路全长1079英里,所以被称为“一英里一条命”。
这里是史迪威公路的零公里处,1989年,印度当地政府在这里重新树立了这块路牌,以示纪念。
戈叔亚(二战史专家):第一个车队是在1945年1月份的时候,大概是1月15号还是16号从这里出发,那么他们走了十多天,到了1月28号,到畹町,正式跨入滇缅公路,进入中国,那么那一天就标志着日本人对中国陆地的封锁被打破了。
解说:这条公路修通后,蒋介石提议以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然而这条路和史迪威的命运一样,令人遗憾。美国本来打算训练武装更多的中国士兵,通过这条路把军队和物资运到中国,最后在中国大陆与日军展开决战。但通车半年后战争就结束了,有人说这条路在修建的时候就失去了意义。
朱靖江(《滇缅公路》译者):我想可能有很多历史的偶然性在里面,甚至直到美国军队扔下两颗原子弹,扔到了长崎和广岛的时候,还没有人能够判断这场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
JamesBradley(《父辈的旗帜》作者):所以滇缅公路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太平洋战场的历史会改写,日本不会那么早投降的话,这条路的重要性,在今天也许会更加显着。我们不能说它(修路)是浪费时间,因为没有人能预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