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指外国语,即非本国人使用的语言。指某一地区的本土居民不使用的语言:例如,英语在中国就是一种外语。它也指某人所属国家不使用的语言,也即,对一名生活在中国的英语使用者来说,中文也是一门外语。
有的孩子自出生或自幼就学习一种以上的语言:他们是双语人。这些孩子可以有两种母语,其中任何一种对他来说都不是外语,即使在他的出生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外语。例如,一个出生在日本向他英国人母亲学习英语的孩子既会说日语也会说英语,但其中任何一种对他来说都不是外语。
常用的外语
英语因在国际上的通用性,尤其在欧美等国家被广泛使用。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东亚多国都必须学习外语,其中以英语为主要课程。当地人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能与外国人交流,不过大多数人都不能使用流利的外语与外国人交谈。在推广程度上,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中国等在各大中小学上,均设有英语课程,因此当地学生基本能使用一些最基本的英语生活语句,而他们在生活中大多所指的外语是英语。如非在特殊场合,一般人民都会把外语理解为英语,并把它作为一项主要技能。而在媒体传播下,韩语、日语等均是兴趣学习中比较常用的外语。
外语测试
外语测试历来是在课堂内进行,方式大多是问答、作文、翻译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外语测试具有心理测量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特征。R.拉多的《语言测试:外语试题的编写和使用》(1961)系统地总结了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外语教学法、心理测量方法三者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语言测试理论。这种理论的结晶是分立式测试。它采用客观性测试方法(主要为多项选择题),分别测试语音、语法、词汇、阅读等项目。以后,外语测试在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影响下,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①交际性测试的兴起。心理语言学对语言使用过程的研究和社会语言学者D.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使人们认识到语言的整体性和语言活动的交际性,因此语言所测试的应该是综合的交际能力,一般认为包括语法能力(语法规则的知识)、在社会中使用语言的能力(话语使用规则的知识)和对策能力(言语与非言语交际的对策规则的知识)。交际性测试尽量使所测试的内容和方法符合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实际情况,测试项目的设计较为生动活泼。随着交际教学法试验的深入,人们对交际性测试的性质、内容、方法和评定方式将会有更明确的认识。②逐渐制度化、专业化、 标准化,并使用电子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一些大规模的标准化语言水平考试,由专门考试机构命题、组织考试和评卷。标准化考试的核心是建立稳定的标准,依靠专家,并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保证考试的可靠性、效度和区分能力。借助电子计算机评卷、分析试题,甚至命题。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考试的定量分析使语言测试日益成为一种精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