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尾概况港尾镇位于龙海市东南部,地处漳州市南太武经贸协作区中心腹地,毗邻厦门经济特区。与金门一水相连。境内山川绮丽、人才辈出、物阜年丰、经济繁荣,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也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侨、台胞祖籍地。 面积69.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6个村(居)。总户数11247 户,总人口数 45311 人。曾获得“福建省渔业十强镇”、“福建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境内有招商局漳州经济开发区、漳州后石电厂、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等大型项目,拥有天然优良的深水港湾。工业和海洋水产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了水产品加工、工艺品制造、机械制造、码头仓储等七大行业。建立了万亩“贝、藻、鱼”浅海滩涂养殖区,拥有400多艘渔船组 成的外海捕捞船队。境内浯屿岛是福建省纯鱼村之一,距离台控岛大担岛仅3.2公里。投资1066万元的斗美国家二级渔港正加快建设。港尾工业园“一区三园”(即:镇办工业小区、岭口民营经济创业园、斗美滨海加工贸易出口园、临港经济工业园)总规划面积5500亩,现已开发1611亩,区内现有企业60家,吸纳资金10亿元,工业总产值6.5亿元,带动解决就业一万多人。
境内有招商局漳州经济开发区、漳州后石电厂、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等大型项目,拥有天然优良的深水港湾。工业和海洋水产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了水产品加工、工艺品制造、机械制造、码头仓储等七大行业。建立了万亩“贝、藻、鱼”浅海滩涂养殖区,拥有400多艘渔船组成的外海捕捞船队。境内浯屿岛是福建省纯鱼村之一,距离台控岛大担岛仅3.2公里。投资1066万元的斗美国家二级渔港正加快建设,4个总吨位为13.7万吨的企业专用码头也在加紧申报审批中。境内有占地1800亩的高尔夫球场和具有异国风情的朝圣地瑞成代闲农庄等一批旅游景点。
旅游资源该镇旅游资源丰富,有太武山胜迹:古称太姥山,又名南太武,以“闽南第一峰”著称。位于港尾镇东南部,与厦门五老峰、金门北太武山鼎足相望。海拔562米,东北面濒大海。山上景色幽雅、古迹荟萃。原有延寿塔、栖云楼、安乐窝、锦亭峰、石钟楼、澜谷桥、浴仙盆、云根洞、九霄岩、石眼泉、烟霞石、弥陀石、香炉石、涅盘石、棋盘石、马蹄石、百丈石、狮子迹、仙人迹、仙灶、石门、石屏、龙潭、象径等廿四景。
龙海市卓岐瑞成休闲农庄:农庄位于省级精品村、著名侨乡——卓岐村,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与招商局漳州经济开发区和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相接,北与厦 门特区仅一水之隔。农庄融合了东南亚艺术建筑风格,错落有致,独具特色;主建筑楼室内采用价格不菲的汉白玉原材料,气势宏伟;庄内配备标准套房,设有幽静典雅的茶座、咖啡屋等休闲场所,在此小憩,心旷神怡;入庄漫步,举目远眺,近山远水皆佳景,令人流连忘返。
发展状况2003年社会总产值达到12.08亿元,财政收入2630万元,人均纯收入3951元。99年以来连续超额完成龙海市经济指标,各项经济指标考核位居全市前茅,引进外资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摆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思想束缚,大胆进行改革,确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指导思想,立足“以工促农,工业立镇”发展思路,构建“一区三园”(镇办工业小区、民营经济创业园、滨海加工贸易出口园、临港经济工业园)框架,筑巢引凤,形成了以速冻果蔬、水产品、工艺品、家具、建材、机械制造、码头仓储等七大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目前,全镇共有工业企业273家,其中三资企业25家,销售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10家,固定资产上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5家。2003年工业企业总产值5.45亿元。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漳州后石华阳电厂、厦大漳州校区的相继入驻更给港尾这片开发热土带来无限商机。与此同时,港尾镇围绕“优化种植业、拓展养殖业”这一主线,大抓良种良法引进,建设农业精品小区,改变种养经营方式,有效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种养捕三业并举、山海田三路并进的崭新局面。全镇引进30多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形成“一五一五”的种养捕生产格局,即万亩优质水果、五千亩优质果蔬和万亩浅海水产养殖及五百艘海洋捕捞渔船。2003年农业产值达到6.63亿元。
基础设施港尾镇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拓宽改建了省道漳云线港尾段,共投资4600万元,铺设水泥路面14.56公里,于1998年1月建成通车,拓宽改建后,路面由原来的泥结石路面改造为主车道8~16米宽的水泥砼路面。2002年以来又投入资金1513万元拓宽改建了港佛公路港尾段、漳斗Y167公路和卓径公路,全镇村级道路网络基本实现水泥化,改善了对内对外的交通环境。兴建了“南安”、“水磨坑”两个自来水工程、浯屿岛3.5万伏和镇区11万伏输变电站各一座,完成全镇农村电网改造,铺设覆盖浯屿全岛的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和规划建设浯屿自来水工程,构建了水、电、路、通讯、码头等基础设施网络[1]。
工业园区
生产力密集的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港尾工业园“一区三园”(即:镇办工业小区、岭口民营经济创业园、斗美滨海加工贸易出口园、临港经济工业园)总规划面积5500亩,现已开发1611亩,区内现有企业60家,吸纳资金10亿元,工业总产值6.5亿元,带动解决就业一万多人。
在发展工业园区的措施上,他们不断探索和严格实行“四统一”,即: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赔青、统一申请报批。具体是:先对全镇现有土地进行摸底调查,划出工业用地,进行详细的功能规划设计,待有企业入驻时,第一时间为业主提供“熟地”、“净地”。在服务企业方面,全程领办手续,并成立企业服务中心,设立咨询、办证、跟踪三个窗口,为业主提供周到服务,创造安定、稳定的创业环境。
社会事业
村镇建设扎实推进。镇区太武、鸿江等10条大街宽畅笔直,金融大楼、邮政大楼、港尾中学相映生辉,卫生院、计生楼、完全中学、中心小学、农贸市场、超市错落有致、功能齐全。镇区范围进一步拓宽,规划建设上午新村、汤头新村,使镇区范围逐渐向南延伸,向北拓展。镇区建设产生“长藤结瓜”效应,如今港尾的农村,一座座新房拨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街道四通八达,一排排绿树黄花掩映街心,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垃圾定点化、住宅楼房化、饮水自来化、环境优美化,培育了省级精品村——卓岐村,石埠、深沃、斗美、浯屿等村各具特色,气概不凡。1996年10月,在全省“家园杯”新型村镇建设竞赛活动中荣获“优胜乡镇”和“优胜村庄”称号。
科教文卫并驾齐驱。科技方面:积极争创“全国、全省科技示范镇”,科技工作通过年度验收。教育方面:斗美小学新教学楼投入使用,改善了教学条件,港尾中学通过省三级达标校验收并被确定为全市四个高考考点之一。文体方面:卓岐村宣传文化中心荣获“全省农村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与厦大漳州校区建立联谊共建关系,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卫生方面:全镇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抗“非典”工作实现无疫情目标,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计生五清理”工作顺利开展,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计生工作步入全市一类乡镇行列。社会安定稳定,创建“平安港尾”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得到增强。近年来,港尾镇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乡镇、省渔业十强镇、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单位、省先进基层党校、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等十几项中央、省级荣誉称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