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当代音乐家

张曙(1908~1938)原名张恩袭,1908年9月18日出生在安徽歙县。他从小受家乡徽戏音乐的熏陶,8岁时已能操琴为徽戏伴奏。1927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曾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次年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声乐,兼学大提琴、钢琴、琵琶和作曲。张曙在校学习期间已显露出多方面才能,曾举行过二胡独奏音乐会。1930年他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捕入狱,出狱以后,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

1933年,张曙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与聂耳、任光等组织了左翼音乐团体“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研究探讨了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道路,并积极投入社会上的革命音乐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曙于1937年末与冼星海等人组织了“全国歌咏协会”,翌年与冼星海等共同参加了以郭沫若为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8年12月,他随第三厅迁往柏林,继续坚持抗日救亡音乐活动。1938年12月24日,他在日本飞机轰炸中牺牲,当时年仅30岁。

张曙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歌曲200余首,现存80余首,其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音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他的代表作有《保卫国土》、《丈夫去当兵》、《壮丁前线》、《日落西山》、《赶豺狼》、《洪波曲》等。他的创作和社会活动在我国音乐史上有一定影响。张曙在1933年以后写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还我山河》、《洪波曲》、《丈夫去当兵》、《日落西山》、《打豺狼》有广泛影响。在抗日歌咏运动中,他演唱的冼星海的歌曲《莫提起》、《茫茫的西伯利亚》以及他自己的作品,浑厚有力,真挚感人,给人留以深刻印象。

1940年9月3日,在重庆召开追悼张曙逝世的纪念会上,周恩来在讲话中说:“……张曙先生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给全民的抗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可磨灭的。”这是对张曙一生表现作出的结论和评价。

唐代词人张曙 (772-846),小字阿灰,一作阿咸,南阳(今属河南)人。侍郎张祎之从子。(一说侄)。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官至拾遗。 曙工诗善词,才名籍甚。颇为乡里所重。词传一首,或疑张泌作。

浣溪沙

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尔应知。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

【集评】孙光宪《北梦琐言》:唐张祎侍郎,朝望甚高。有爱姬早逝,悼念不已。因入朝未回,其犹子右补阙曙,才俊风流,因增大阮之悲,乃制《浣溪沙》,其词曰:“枕障薰炉隔绣帷”云云。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第三句问消息于杏花,以年计也; 诉愁心于明月,以月计也。乃申言第二句二年相思之苦。下阕新愁旧恨,一时并集,况“帘垂”、“微雨”之时,与玉溪生“更无人处帘垂地”句相似,殆有帷屏之悼也。

陈廷焯《别调集》卷一:婉约,对法活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