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语解释词 目趋炎附势
发 音qū yán fù shì
释 义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 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示 例所有朋谊及那些~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用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势利
英 文 be a follower of the rich and powerul
例 句一个在当地富人面前趋炎附势的小人。
典 故宋真宗时,有个当官的叫李垂。他为人正直,对官场中拍马屁的行为深恶痛绝。也因为指责宰相丁谓而被贬。知道宋仁宗即位时,将丁谓贬职,李垂又被召回京城。人们劝他去拜见宰相,他却说:“我见有些大臣处事不公,常常当面指责,现在怎么能去奔赴权门,应和那些有权势的人呢?”结果呢?他不久又被贬。
“趋炎附势”考 作者 陈炳近有老友王君来访,言及读古书碰到“趋炎附热”这成语,查新《辞海》没收,只收“趋炎附势”,因我是《辞海》老编辑,便问我何故。我一时语塞。
日前,查解放前旧《辞海》与《辞源》,均收有“趋炎附热”(但均不收“趋炎附势”),所举的例证都出自成书于元代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而解放后历次修订的新版《辞海》均改收“趋炎附势”为目,究其因,“趋炎附势”用得频率多呗。其实,“趋炎附势”与“趋炎附热”(新《辞海》似可保留此词目,便于查阅),这两个成语中的关键词是“炎势”、“炎热”,其词义相似:都是意指炙手可热、热势烫手,比喻气焰、权势灼热逼人;而有的人对之却追慕、巴结攀附,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唐代大诗圣杜甫在《丽人行》中就告诫过:“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但历次新版《辞海》对“趋炎附势”的本源或曰出处的举证皆非最早的。如1999年版《辞海》“趋炎附势”:“指奔走权门或依附有势力的人。冯梦龙《山歌·汤婆子竹夫人相骂》:‘悔初心,只为趋炎附势,如今落得冷清清。’”显然这不是此成语的本源或曰最早的出处。成语与典故一样总是有其语源、典处的,故要阐释某一成语,就应尽量联系和引证其准确、密切、最初的本源;否则会误导读者。
对于“趋炎附势”的较早“出处”,笔者过去曾认为系源自《朱子语类·第八十三卷》:“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尝谓左氏是个猾头熟事,趋炎附势之人。”不过,近来在查考过程中,发现陈善《扪虱新语》里有题《趋炎附势自古而然》一段文字,照录如下:
熙宁初,王荆公用事,一时字多以甫,押字多以圈。时语云:“表德皆连甫,花书尽带圈。”当其盛时,谁不畏爱。唐令狐绹当国日,以姓氏少,族人有投名者不吝。由是远近皆趋,至有姓狐冒令者,温庭筠戏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狐尽带令。”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自非盛德而居大位者,其不擅权以欺主,则必护短以立威,此亦小人常态,于今何足怪云。
这里,对“趋炎附势”的本源和含义,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可谓鞭辟入里。举了两种事证:一、“熙宁初”,即北宋神宗1068—1077年间,“王荆公”,即王安石,字介甫,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拜相后,朝野一时“多以甫”为字号,“表德”时,“皆连甫”。二、复姓令狐名绹(802—879)系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令狐楚之子,唐大和(827—835)时进士,后官至宰相,刹那世间竟有单姓狐者,也假冒为复姓令狐,于是“天下诸狐尽带令”!这两个例证丰富了“趋炎附势”的内涵,并将一批“自而然”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常态”勾勒得淋漓尽致。
《扪虱新语》也许是“趋炎附势”的最早出处、本源所在,因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陈善是南北宋之间的人,那可比朱熹的《朱子语类》所言要早些吧。笔者还想赘言一句:时至今日,那“自古而然”的“趋炎附势”的现象尚未根绝,但与其将讥讽、谴责的板子,打在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屁股上,倒不如不留情面地打在一撮“擅权谋私”、揩公肥私、“护短立威”、贪污腐化、制造怂恿“炎热炎势”的非法权势者的头上。在这一点上,也要找准“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