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南少林寺遗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

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发现过程1986年至1988年,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据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对九莲山寺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革隹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巳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1992年4月25日,南少林遗址论证会暨重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998年12月8日,九莲山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开始向海内外开放。1993年6月4日,福清市文史工作者经过一一番努力,在东张镇少林村找到南少林遗址。此后三年多时间,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发掘,取得得各种资料证实:位于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的少林遗址是与史籍记载相符的福建少林寺,即历史上俗称的南少林。这个重大成果,已在1996年11月15日的“福清南少林寺遗址发掘和研究成果报告会”上,得到全国各地二十多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旅游相关景区美食
石室岩煎米果
兴化煎米果(注:文中的“火”与“果”需拼成左右偏旁的字)
煎米果,原是农民在早稻登场后,舂米时筛出的碎米磨成米浆,配上南瓜、韭菜、芹菜、绿豆芽等,用油煎干而成。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岩煎米果最为出名,有“没吃煎米果等于没上石室岩”之说。
“石室岩煎米果”主要原料为:上等的晚米、炒熟的花生仁、芝麻、芹菜、生姜、精盐等。先是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浸泡二三小时,淘洗净后沥干,再注入清水,用大石磨磨成很稀的乳状米浆,调入芝麻、花生酥、精盐、味精等,搅拌均匀后盛入大陶盆待煎。煎米果有两个讲究:一要讲究“耍”的功夫,务必看准火候,适量用油,将米浆均匀地“耍”在锅边;二要讲究米浆稀度,越稀越好。稀了,煎米果有一定的透明度,薄如蝉翼,食来脆口,油气既足,香味也佳,实在妙不可言。近年来,石室岩小吃部的“煎米果”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人们上山,似乎不是单纯为了寻幽探胜,还为了品尝价廉物美的“煎米果”风味。当然,莆田不少酒家、饭馆也把煎米果列为风味佳肴之一。
荔枝肉
莆田因盛产荔枝而别名“荔城”。莆田的风味小吃中的荔枝肉,则是把猪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壳状,经油炸之后,形似荔枝。再把荔枝肉混入备好的多味卤料中煮至入味,装盘时把鲜荔枝作为装饰围边,送上餐桌,会让人分不清是荔枝还是荔枝肉在诱你垂涎三尺。
特别是在夏令时节,熟透的荔枝皮色鲜艳,味道芬芳,佐以名师巧制的荔枝肉,一素一荤,浑然天成。这时如得闲暇,邀三五个好朋友,寻一个幽静处,点一盘荔枝肉,品酒尝菜,体味人生,该是多么惬意!
海蛎汤
莆田沿海盛产海蛎,而且价钱便宜,很容易买到新鲜的。不过一定要新鲜的,虽然是一种便宜的海鲜,但它要求新鲜程度并不比其他海鲜低,反而更高些,因此在购买的时候最好是看着卖主直接从海蛎壳里挑出来,不要怕麻烦。首先将海蛎轻轻洗净,调上地瓜粉(不要太多,能成糊状就行),放入沸水中煮熟,撒上切成丝的姜,味道才鲜美。若是加上切成小块的嫩豆腐,则营养更容易吸收且味道更鲜美。景区住宿南少林离莆田市区不远,来回不过半小时的路程,因而可以选择住在市区。在莆田市区,有许多中高档的旅
店酒店可供选择。如:莆田市天妃大饭店、莆田市壶兰大酒店、莆田市台湾大酒店(三星)景区购物漆木碗
莆田市选用优质木材和采取精湛工艺制作的碗、碟、盘、杯、钵、盂、花盆套等150多个花色品种的传统木质漆器,造型雅致玲珑,色泽光滑明丽,既为日用品,又是工艺品。漆木碗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在漆艺上,有传统的“红退光”、“黑退光”,色亮如镜,聚光照影;有“退光贴花” 、“漆内描图”,摸之无痕,视之有景;有“生漆擦”、“透明擦”,木纹清晰,美于天然。漆木碗的品种已有“青石朱里碗”、“透明暗花鸳鸯碗”、“金珠盖碗”等20余种。漆木碗为陈设、旅游和食具之佳品,不但造型雅,质地优良,色彩明丽,纯朴美观,而且具有无味、无毒、坚固耐用、不脱漆等特点。盛沸水不烫,装酸碱不蚀,是驰名中外的上乘食具。陈列于厅室,正看圆如一轮满月,侧视妙似半颗珍珠,是可供欣赏的工艺美术品。同时,漆木碗高不盈三寸,薄不过三分,旅途携带,十分轻便。
兴化桂圆干
兴化桂圆干是兴化地产的龙眼加工焙制成的干品,驰名国内外。
桂圆干富于营养,具有养血安神、补心益脾等功效,是体虚贫血产后养身的滋补佳品,用优良品种“乌龙岭”焙制成的桂圆干,尤为名贵。兴化桂圆干按照龙眼品种规格大小不同,有“三元”、“四元”、“五元”、“中元”和“砂仔”之别。
蔗糖
莆仙自古就是著名的“甘蔗之乡”。甘蔗种植的历史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到明朝中叶,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有些发展,糖类产品已行销江浙各地。但直到本世纪40年代,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种植的甘蔗是老品种,产量和出糖率都很低,土作坊中生产的是板糖、红砂糖和少量白糖。
50年代后,人民政府重视蔗糖生产,积极扶持和鼓励农民种蔗。1983年建市以后,市政府采取得力措施,促使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不断提高,推动制糖工业发展。1983年,仙游县龙华公社建华大队荣获“全国甘蔗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达22。6万亩,甘蔗总产量126万吨,榨季生产食糖14。1万吨,为历史最好时期。被誉为福建“糖仓”之一。
冰糖
冰糖是蔗糖加上蛋白质原料配方,经蒸汽煮炼和静止结晶而成。冰糖晶莹透亮,香甜可口,具有润喉清心,祛烦消渴的功效,是食用佳品。
古时,仙游民间就用土灶、大锅煮炼冰糖。产品远销江浙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光仙游就有30多家私人冰糖作坊,年总产100多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冰糖生产发展较快,1956年以来,人民政府注意发挥蔗乡优势,发展冰糖生产,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逐步提高产品质量。仙游食品厂生产的冰糖,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省内同行业中都居首位。仙游出产的冰糖大量销往上海、江西、浙江、安徽、山东、湖南、河北、江苏等地。仅上海市的年销量就达1000吨。
1972年以后,仙游冰糖生产又有新的突破。双灯牌单晶体冰糖成为出口产品,销往新加坡、也门各国。仙游综合食品厂生产的“鲤城牌冰糖”及“鲤城牌单晶冰糖”,1985年荣获部优产品称号。1988年全市冰糖产量7411吨,其中出口219吨。1989年冰糖产量下降为2946吨。
景区交通
在福厦公路上距莆田市东不远处的洞湖口,可见赵朴初题写的“南少林”巨大碑坊。乘两轮摩托,进入牌坊后约过1.5千米,到达西天尾镇中心,再盘山12千米,过护寺河大桥,总共半小时即到南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