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白庙乡白庙乡位于城乡结合部,县城东南9公里处;全乡南北长7.2公里,东西宽5.5公里,总面积39.6公里;辖21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9784户,人口32656人,耕地33996亩;全乡皆平原,绿茵沃土,气候适宜,雨量充沛,五谷杂粮、经济作物皆宜种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烟叶、棉花、药材、蔬菜、瓜果等作物。
睢柘公路(睢县至柘城)由北向南,穿越全乡8公里,是外联的交通命脉;新修的石平路,成为沟通南部各乡镇的要道。乡间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惠济河从西侧入境,蜿蜓穿越;申家沟自东侧进入,直通境南,利民河从中插进,穿境而过,形成排灌自如的水利系统。以桐、杨为为主的林木,排列有序地把农田、沟渠、道路构成防护林带,村村绿树环抱,户户果木飘香,一座座红砖青瓦的农家小院显露在万木葱笼的绿荫之中。天然优厚的自然环境,水利条件的日臻完备,交通的便利快捷,构成了白庙乡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白庙乡党委、政府及时地实行富民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引进小麦、棉花、玉米良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农业发展方向推进。在高效农业利益的驱动下,多种高效农作物如药材、烟叶、花卉、蔬菜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近年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2000亩,其中建塑料大棚300多座(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露天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亩,烟叶1500亩,无籽西瓜2000亩,油桃300亩,发展订单农业20000亩;既富了民又兴了乡。
以农业发展为主带动了养殖业、畜牧业,近几年来,发展养鸡专业村5个,万只以上养鸡厂2家,千只以上养鸡场50多家,建蛋鸡养殖小区1个;养牛、羊、猪专业村9个,养殖专业户932户。其中千头养猪场一家,5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200余户,新发展500头黄牛养殖场1家,新发展波尔山羊养殖场1家。目前,全乡肉牛存栏3300余头,山羊存栏4万余只,生猪存栏5万余头,家禽存栏30万余只。养殖业在农业收入中的比重在逐年增加,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为解决能源,投资兴建3.5万伏变电站1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新一届党委班子又下定决心大搞小城镇建设,把原有街道加宽至60米,廷伸至两公里,设花坛、绿化带、辅车道和路灯。目前已取得成效,为今后白庙乡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相信白庙乡会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近年来,白庙乡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步伐,同时,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法行为,全力打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让外商真正感受到白庙是开放的白庙,投资的热土。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几年来,共招商引资上亿元,落地项目49个,以白庙为中心,以塑钢型材加工厂(招商引资2200万元)为龙头,逐步建成白庙乡工业园区。新上100万元以上项目26个,5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
白庙乡不断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确立以科技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创建科普示范基地3个和专业村6个,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向农村新型沼气、高精尖种植业、新型工业进军。农村文化大院成为白庙乡新的亮点,利用农村文化大院这一“平台”,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充分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扎实有效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组织建设、干部职工健康教育、环境卫生、除四害、食品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目前,全乡21个村委的卫生状况全部达标,并且顺利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方针,白庙乡在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组织群众,统一民心,调动民心,集中民智,积极参与的基础上,不断把社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引向深入。截止目前,全乡9个试点村的道路全部硬化,并且笔直平坦;村容村貌整洁;公共设施齐全;教育文化卫生水平明显提高;村内企业强劲;产业结构调整有序;居民住房排列有序;人民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道德文化素质明显增强。
2007年,白庙乡在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位于前列,财政收入443.5万元。曾多次被省、市、县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科技示范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单位、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等。
2、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一、概况白庙乡位于巴中市巴州区东北边缘,东与通江县火炬镇接壤,西与梓桐庙乡的柳岗坪隔河相望,北接南江县仁和乡,南抵关渡和清江镇的中兴。治所白庙子,海拔800米,距巴中市城区50公里,清(江)白(庙)公路是全乡出入境的交通要道。全乡幅员总面积53.7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1340米(天成寨),最低海拔364米(合水溪),平均海拔1100米,地形多以山地为主。以九重山、天成寨、马蹄寨等三座大山为骨干支架,北高南低夹两沟(向家沟、甘沟河),形成典型的山区地貌。辖区内最高气温38度,最低气温零下3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伏旱,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农副产品除水稻、小麦、油菜籽外,盛产银花、杜仲、白蜡、银木耳、板栗、核桃、柿子、黄梅、干果、药材等。牧业以饲养猪、牛为主,兼养南江黄羊。
全乡耕地面积341.6公顷,辖10个村,1个居委会,63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2005年末总人口0.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09万人。2005年末全乡职工总人数7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34元。 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769万元(现价)。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01万元。粮食产量5027吨,油料产量1950吨,生猪存栏1.5万头,乡镇企业收入550万元,实现利润16万元,利润总额22万元,交通运输货运量100万吨,客运量2万人,邮电业务总量0.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国有单位投资55万元,财政收入137万元,财政支出137万元,年未城乡居民储蓄金额610万元。 中心小学在校学生13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有卫生医疗机构1个,病床4张,卫生技术人员12人。二、农村经济发展2005年,结合退耕还林,全乡实施长防工程、天保工程共计1.2万亩,退耕还林1000亩,实现林业收入79万元。大力发展1000亩经济林,新植各类经济林木和果树3000亩,种植银、木耳菌种1.5万瓶,实现产值80余万元。 规模建成两个基地。一是药材基地,主要抓以2、3、4、5、6、7、8、9、10等村为主的白蜡生产和以3、4、5、6村为重点的金银花生产,通过大户引导,重点帮扶,规模发展,产前产后服务,使药材生产迅速发展。2005年,新植蜡树87000株,新植金银花64000窝,栽植面积分别达到4000亩。年末,全乡生产白蜡26吨,收入170多万元;产银花27吨,实现产值37万元。二是优质粮油基地,大力实施农作物品种改良,全乡粮食产量实现5027吨。 继续实施畜牧强乡战略,年末,全乡出栏生猪13500头,出栏牛羊5020头(只),出栏小家禽10万只,全乡畜牧总产值达到724万元。三、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全面整治了长达220公里的村社公路,4月,柳林村袁家河漫水桥竣工,白(庙)宝(珠)村道公路全线贯通正式通车,光纤加密电视,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 四、集镇建设 2005年3月,街道居民出资16万元,硬化新街2700平方米,增设路灯5盏,全面改造了场镇低压线路,建立了集镇环卫队伍,保证了居民安全用电和场镇的洁净美观。集镇现有常住人口1500人,吸引了八方商贾,市场活跃。目前,甘沟河天然气的开采给白庙更是带来了无限商机。 五、基层政权建设 2005年4月,按照川府民政(2005)4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巴中市巴州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文件精神,白庙乡建置单设,原所辖行政区域不变。
3、河南省平顶山郏县白庙乡白庙乡属河南郏县城郊乡,城区框架已涵盖白庙乡南部区域,省道洛(阳)一界(首)路,郏(县)一神(后)路穿境而过。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3.5万人。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民心顺和,资源和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政务环境宽松文明,开发、开放条件十分优越。
在新一轮改革和建设大潮奔涌之际,白庙乡人民又提出“抢抓机遇,招商兴乡”战略,对外来投资客商,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外来企业一切审批手续由政府免费代办;对外来企业只收税,不收费;外来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政府负责“四通(水、电、路、电话);外来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资源型企业除外),政府以租赁的形式,免费提供土地;外来投资兴办各类企业,需征用土地的除农民集体土地价款外,免收县本级一切费用,土地出让金可根据项目情况予以免交、缓交或分期交;政府每年拿出企业贡献本级财政税收的30%,用于企业科研、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
白庙乡正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明、开放已成为白庙人民的共识,口号是“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切”。
4、陕西渭南市富平县白庙乡白庙乡是富平县辖乡。1950年设白庙乡,1961年建公社,1984年复设乡。位于县境北部,地处山区,距县城21公里。面积66.7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郭家、中沟、东沟、南沟、程卢、白庙、长青、柴峪、小塬、靳家、大王11个村委会。农产以小麦、糜子、谷子、红薯为主。土特产有花椒、核桃、柿子、梨、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