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53年7月出生于淄博,籍贯山东滕州。1969年11月入伍即入解放军第一外国语学校(现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大学)学习,1973年12月毕业;在部队长期从事技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多次获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出版译著数部,发表译文数十篇。1993年9月回地方工作,先后任淄博师专科研设备处、淄博学院科研处、山东理工大学科研处、社会科学处副处长;2004年3月调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任副院长;教授,山东理工大学“136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1995年开始涉猎齐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晏子思想及管、晏思想比较研究。主持完成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晏子思想研究》,2004年3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光明网》与《文摘报》作了推荐。经检索,该著作为国内首部专门研究晏子思想的学术专著,是研究晏子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作者在详细阐述了晏子政治、经济、用人、教育、军事、外交思想及谏辩艺术的基础上,还通过分析认为《晏子春秋》初本成于晏子卒后不久的春秋末期,终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宫,多种版本广泛流传于世,今本为汉代刘向所辑。
自从事齐文化研究以来,基本观点与做法是,文化研究应注重对人物的研究,对人物思想的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应注重多重证法,不但要依赖文献、考古发现,还应注重民俗民风及口头流传的印证。曾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写作并出版著作《许干集校注》、《德法之治与齐国政权研究》、《举贤尚功齐国官制与用人思想研究》等;在《光明日报》、《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学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大多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复印资料索引,在《管子学刊》发表的《蹴鞠运动起源于临淄之我见》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登。参与协调及组织第五届《国际齐文化学术研讨会》;参加国际、国内学术讨论会10余次并作大会发言。
现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基地重点项目《<晏子春秋>与<管子>治国思想比较研究》和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齐文化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古建筑赏析》公选课和《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修身》的公共必修课。参与组织并共同主持《国学与齐鲁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教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