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概况金粟镇位于五通桥区的南大门,东经103°50′30″—103°55′00″,北纬29°18′10″—29°22′00″之间。海拔高度:331米。东与犍为县寿保乡、定文乡接界,南与犍为舞云乡、岷东乡接壤,西临岷江,与犍为县石溪乡隔江相望,北与桥沟镇、辉山镇相接。距离五通桥区10.3公里。213国道、岷江主河道分别穿、依镇而过,镇域内水陆交通便利,公路已全面实现网络化,河道长年通航,建有500吨级码头1个。全镇幅员面积27.6平方公里,辖7个村、(村民小组48个)、2个社区(居民小组21个),共有7718户、24792人(其中农村3582户、10519人,社区4136户、14273人),有中小学校4所、医院(卫生站)10个、工商所、派出所、邮政所、信用社,镇人民政府驻姜市街社区1组,机关内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等六大办公室(中心)。
历史沿革
金粟宋朝时名“三圣驿”,后称“三圣站”,又名磨子场,据传,在观音岩下岷江中有一巨大岩石,形似磨子,冬春枯水季节显现于水中,因而取名磨子场。另考金粟得名,因附近山上遍植桂花,河滩丛布芦荻,秋时桂花如粟,芦花白如雪,故曰“金粟秋芳”,为犍为八景之一。解放前,金粟镇隶属犍为县第四区。1952年重建金粟镇,为五通桥市第五区驻地。1954年改属第二区管辖。1950年,金粟镇与隔渡、坪桥小乡合并为金粟乡。1958年,改为金粟公社。1962年,建立金粟镇和金粟公社。1984年,改金粟公社为金粟乡。1987年,撤消乡建制,并入金粟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乡镇经济全镇耕地面积9100亩,山林面积9464亩,农业方面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其中刘家山村的优质茶叶、枇杷、成品鱼,双漩村的优质蔬菜远销省内外,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森林覆盖率28%,人居环境良好。工业主要以能源、化工、稀土、机械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户。 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85元,达到4188元;工业总值实现6.93亿元,销售收入实现4.68亿元,利润总额实现0.33亿元。镇域经济相对发达,区位优势较明显。全镇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金粟镇土地肥沃、通风爽水,适宜粮食、蔬菜、瓜果等的生长。年平均气温17.4℃,最高达37.6℃,最低为4.6℃,有霜期短,仅有3.4天,河流、水库不封冻,有利于水产养殖。年平均降雨量为1390.6毫米,空气湿度为83.2%,岷江河流经金粟镇,最大流量为54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300立方米/秒,平均流量为2480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6.43米/秒。
金粟镇周边临镇商贸集散中心,农副产品种类繁多,物美价廉,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盛产油菜籽、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有一定森林资源。现已成立茶叶、冬瓜、枇杷和名特优水果等多个协会,并已形成初步规模。截止2001年年底,全镇共栽植名优茶1000亩,冬瓜2500亩,玉环柚1000亩,其它优质小水果650亩,成片造巨桉林305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73元。 镇境内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并有天燃气站一个,10千伏高压线已延伸到全镇七个村,程控电话容量1万门,城镇日供水量1.5万立方米。 境内有和邦乐天化、和邦吉祥煤业、和邦坑口电站、科尔精细化工、盛和稀土、金江煤矿、川康毛纺厂、海诺尔垃圾处理厂等规模企业8个;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443家。1999年被五通桥区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又被定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2516
男
11415
女
11101
家庭户户数
7521
家庭户总人口(总)
22445
家庭户男
11368
家庭户女
11077
0-14岁(总)
3702
0-14岁男
1940
0-14岁女
1762
15-64岁(总)
16778
15-64岁男
8511
15-64岁女
8267
65岁及以上(总)
2036
65岁及以上男
964
65岁及以上女
107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