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称】蒙古岩黄芪
【植物学名】HedysarummongolicumTurcz
【来源与分布】蒙古岩黄芪(别名修尔乌布斯(蒙古族名))分布于我国内蒙古中北部草原化荒漠地带,其地理范围约为北纬42~45度,东经108~114度;蒙古也有分布。
【植物形态】蒙古岩黄芪半灌木。株高l米左右,枝丛生,老枝表皮暗灰黄色,常呈条状剥落。典型小叶椭圆形,每叶具小叶11~23,大小不一,植株上部的小叶长4~7毫米,宽2~3毫米,下部的小叶长8~15毫米,宽4~6毫米。花冠蝶形,紫红色;子房及荚果均被伏毛,荚节略膨胀自中部突起,具网状脉纹,有的荚节具疣状突起。
【植物特性】蒙古岩黄芪为沙生旱生半灌木。4月返青,7~8月开花,9月底种子成熟。蒙古岩黄芪分布区的湿润系数为0.13~0.2,干燥度为4~5度,≥10℃的有效积温2300~2900℃,年降水量100~150毫米,地带性土壤为淡棕钙土。蒙古岩黄芪通常生长在草原化荒漠地带的层状高平原阶地斜坡的冲刷沟边缘、坡前冲积扇的砾质砂地、阶地沙坡以及盆地边缘的相似地形上,有时也出现在小块沙地上。在这些生境条件下,蒙古岩黄芪常以建群种或优势种形成面积大小不同的稀疏层片。在该层片的周围则为淡棕钙土灌木一石生针茅草原化荒漠草地所占据,常见的植物有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um)、驼绒藜(Ceratoideslatans)、狭叶锦鸡儿(Caraganastenophylla)、矮锦鸡(C.pygmaea)、枇把柴(Reaumuriasoongorica)、松叶猪毛莱(Salsolalaricifolia),珍珠柴(S.Passerina)、刺叶柄棘豆(Oxytropisaciphylla)、短叶假木贼(Anabasisbreuifolia)、女蒿(Hippolytiatrifida)、庭荠紫菀木(Asterothamnusalyssoildes)、石生针茅(Stipaklemenzii)、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soongorica)等。蒙古岩黄芪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但其具有耐旱、耐贫瘠、抗风蚀的特点。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蒙古岩黄芪为优良的野生饲用半灌木。其花期粗蛋白质的含量与紫花苜蓿相接近。从蒙古岩黄芪的适口性来讲,在各种家畜中以骆驼最喜食,四季采食其茎叶,绵羊、山羊喜食其嫩枝叶及花序,牛、马采食其嫩枝。1985年作者将由内蒙古四子王旗卫井苏木哈日岗嘎采到的野生种子,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巴音哈太草原试验站种植,出苗生长良好,当年株高达40~50厘米,丛径30~40厘米,可进入分枝状态。第二年可开花结实,株高达100~120厘米,并产生根状茎,萌发出由无性繁殖的新株,产草量也显著提高。经过几年的试种,初步认为蒙古岩黄芪在荒漠草原区是很有栽培前途的饲用半灌木,应予迅速开发利用。蒙古岩黄芪也是防风固沙的良好材料。
【栽培技术】蒙古岩黄芪种子硬实率高,播前应先去荚,用温水浸种、擦破种皮或用浓硫酸处理等,以提高发芽率。可于早春顶凌抢种,或于夏天雨季播种。可条播、撒播或点播,条播行距40~50厘米,播深2厘米,每亩播种量1~2千克;若在沙地上撒播,播后赶羊群踏一遍,出苗也很好,除用种子繁殖外,还可用茎枝扦插、分株移栽或压条等方法进行无性繁殖。苗期生长缓慢,除加强管理外,严禁放牧,生长2~3年再放牧利用。晒制干草宜在开花期刈割,亩产干草200~300千克。种子成熟不一致,且容易脱落,应及时采收,亩产种子5~7.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