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赵晓凯,北京开化人同乡会会员,“世界第一人网”创始人,国际活动策划人,北京飞越无限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奥林匹克民间博物馆(筹)馆长,馆藏“中国奥运三宝”。曾在浙江省开化县委组织部工作,1993年下海到广西经商,1996年在北京投身文化创意产业,2003年进入奥运体育文物收藏界。目前他收藏了400多件1949年前的中国奥运和体育文物,被业内誉为“中国奥运收藏第一人”。
人物简介 赵晓凯,1962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开化县,1984年毕业于浙江水产学院。1989年任龙山底乡副乡长,分管过农村土地。1993年下海,曾在广西做过边境贸易,未获得大的成功。1996年开始做过卫生洁具推销员、图书发行员,1998年涉足音像发行,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加入艺海拍卖公司,主要对无形资产拍卖策划。主要策划有:“中国赠送奥巴马奶奶第一礼”、“三中全会土地流转第一拍”、“鸟巢坐套冠名权”、“北大清华状元集体代言权拍卖”,以及“舒马赫副驾驶拍卖”等。
人物特点一是“第一”不离口,赵晓凯总能为他的每一次策划找出“第一”来,“中国奥运收藏第一人”一心想做中国拍卖行业策划第一人。二是认为“先求名再求利”。每次问到他某某策划使他获利多少,他总会轻描淡写又颇有心机地一带而过,“会有一定比例的收益,会有策划费用”是他的口头禅。然后再次开始大谈特谈如何 “扬名”。三是策划满天飞。作为一位曾有一定政府背景的人,他很会利用这些资源炒作。他非常关注新闻媒体对策划的兴趣,甚至会安排工作人员给报社打来热线,提供策划好的新闻线索。
收藏起因赵晓凯进入收藏界源于马未都的一节课,在北京大学读文化产业研修班的一次课上,马未都讲,“从事收藏永远都不会晚,关键是看眼力和选择的板块。”赵晓凯听完之后,备受启发,于是在2003年底开始收藏。
奥运三宝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手稿、1936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柏林奥运会的药箱及

1948年中国代表团篮球队的锦旗。2008年1月21日的北京《新京报》用了一个版面刊登了赵晓凯的照片和故事。从官员、商人到体育藏品收藏家,赵晓凯的角色转换显现了他对人生对事业的追求。奥运三宝堪称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奥运史。正是奥运品的收藏,成就了赵晓凯事业进程中最辉煌的一页。
赵晓凯的收藏历史并不长,但6年来他搜罗了400多件中国奥运体育文物, 有不少是1949年前的孤品绝品,其中最有声名显赫的就是“奥运三宝”。
1936年的奥运药箱,可谓是中国奥运第一宝。它的“年龄”已74岁了。

破损的边角,脱落的漆皮,箱体上清晰可辨的“中华”、“China”字样和奥运五环标志,还有药箱上附有从柏林至意大利火车托运单及意大利至上海轮船托运单,都体现了它身份的特殊和岁月的沧桑。让人称奇的是,这特殊的药箱里所存留的药品和摆放位置没有丝毫的改变,粘有德国制造字样小标签的小玻璃瓶放在最上层,胶带放在中间,而试管和烧瓶放在最底层。赵晓凯一直以来将它珍藏在银行保管箱里,仅仅展示了3次。“这是绝品孤品和极品,千万不要在我的手里流失,更不能让它有半点损伤。”赵晓凯对记者说。曾经有人愿出2000万的高价购买药箱被他婉言谢绝。
1948年的奥运会锦旗,也是一件值得惊叹的藏品。

他在一个收藏品处理站的“垃圾堆”里发现了这面残破的锦旗,从旗上“我国出席世运篮球赛”的文字中,赵晓凯发现了它的宝贵价值。“世运会”是1948年第14届奥运会的别称,他眼睛一亮,立即购买了这面锦旗。经考证,为参加这届奥运会,我国组织了由52位运动员组成的奥运代表团篮球队,篮球队为福建赈灾与新加坡联队进行了一场义赛,将所得收入6万余元全部捐献给了灾区。这面锦旗就是福建会馆赠送的,旗上尽管脱落了两字,但能看出“为祖国争光,(为灾)黎请命”的句子,虽然中国当时处于落后闭塞的境地,但民众对奥运会的热爱与激情依然高涨。
在赵晓凯的藏品中,有1932年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长跑运动员刘长春的手稿,手稿字迹工整,第一页是1979年12月4日刘长春写给时任中国奥委会主席钟师统的信,第二至第三页是“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照片说明”,第五页开始是“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始末”。44页正文则是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自述。在手稿中,刘长春记述了他和教练宋君复乘威尔逊总统号赴美,拒绝了日本威逼利诱将其充当满洲国运动员要求的故事。手稿残缺25页,但具有独特文献史料价值,尤为珍贵。
其他藏品2005年的一天,他走进了潘家园。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他发现了一枚1905年四川第一次省运动会的奖章。有关这一届省运会的文物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这枚四川第一次省运动会奖章的发现,解答了困扰多年的“广东、四川谁最早举办省级运动会”的谜题。同一天,他发现了一枚“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纪念章”,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因日本侵略“九·一八事变”延迟举行的一届运动会。赵晓凯真诚地与摊主攀谈了起来,并与之互通有无,他的诚恳打动了对方,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三个月后,赵晓凯用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射击比赛银牌,从对方手里换来了这两枚珍贵的奖章。赵晓凯收藏的许多体育徽章,材质非银即铜设计考究,一些徽章还是用珐琅装饰的,皆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2008年3月24日,希腊奥林匹亚古奥运会遗址,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现场,

赵晓凯感受到了这个难得而且非常珍贵的机遇。圣火采集仪式一完成,赵晓凯就迫不及待地奔到最高女祭司玛利亚身边,表明自己奥运收藏的热切愿望,却遭到了有关负责人的拒绝。但他并不气馁,随即展示了自己收藏的有关材料,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女祭司将采集圣火所用的鼓槌赠给了他。真是不虚此行!他立即飞奔到奥林匹亚邮局,购买了当天圣火采集纪念邮票,小心地贴在鼓槌上,加盖了当天当地的纪念日戳。奥林匹克圣火鼓槌成为他的得意收藏。

2008年4月18日,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首次举行测试赛,赵晓凯也有惊人之举:他收藏了鸟巢首场赛事的29张连票。赵晓凯从“奥组委鸟巢首赛新闻发布会”获得信息后,即在门票开售当天,一次性选购了29张不撕开的连票,以喻示第29届北京奥运会。他在每张门票贴上鸟巢小型张邮票,把鸟巢首赛当日,赵晓凯来到鸟巢邮局,特别选了第29号戳,在这些连票上加盖4月18日的鸟巢日戳,使之成为一件完整的独一无二的北京奥运收藏珍品。
国际活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进入国际活动策划行业,

立志成为"国际活动策划第一人".已策划成功两大国际活动::1, 赵晓凯担任"萨马兰奇88岁生日祝寿团"团长,凯旋归来, 2,中国赴希腊古奥林匹亚种植橄榄树活动。2008年7月17日是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88岁诞辰。由中国民间奥运收藏家赵晓凯率领的29人祝寿团,飞抵西班牙,庆贺萨翁米寿,在异域献上来自东方古老国度的诚挚祝福。
人物心迹作为一个民间奥运体育专题收藏家,赵晓凯深有见地。

收藏者实际就是淘宝者,要有心,要慧眼独具。用行话来说,要善于捡漏,不仅对文物善于捡漏,而且还要在奥运体育历史文化中善于捡漏。刚进入奥运体育收藏领域,他深感史学和文化的积累功底浅薄,“转益多师是汝师”,因此养成了多读书多问名师的好习惯,每时每刻进行恶补。在积累丰富的史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收藏。需要每时每刻把书本的知识与收藏的实践结合起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说,收藏需要心平气和,宠辱不惊。心胸要宽广豁达一些,把收藏当成有意思好玩的事情,而不是过分去苛求,这样就会深得自然的乐趣。

强求不得的不要过分执着,顺其自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花功夫。“我不提倡消极等待,要有对事物的敏感度,要耳目清亮,一旦发现有用信息,就要把握最先的主动权。选择藏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独我优。在鱼龙混杂的收藏界,靠自己智慧发现,要走得勤、看得勤、读得勤、交流得勤、吸收得勤。收藏奥运体育就是读一本大书,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奥运体育收藏是一种产业,要搞活,要流通。不能仅限于藏,珍品不能束之高阁,藏之华屋。藏品仅是藏品,就成了死宝,而流通则把死宝变成活宝。收藏应当是一种文化产业一种经济行为,所以藏品流通,是繁荣收藏文化经济的首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物收藏拍卖活动的开展,把死宝变成了活宝,有效提升了藏品的升值空间,给收藏界注入新的活跃空气。通过拍卖,流失在国外的一些文物极品,如晋代索靖的《出师颂》,圆明园的马首猪首等回到祖国怀抱;隐匿在民间的珍贵文物,重新浮出水面,得到国家和有识之士的重视。

赵晓凯是个商人,赵晓凯又是个文化人。在他的身上,文化与商业气息始终交织在一起。敏锐的思维,独到的视角,让你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人生进程中,他始终以一种远瞻的姿态把自己不断向前推进,这种远瞻充满睿智和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