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十圣】
三贤与十圣的并称,为大乘佛教之菩萨修行阶位。
(一)三贤︰贤谓贤善调和,即指修善根而制伏烦恼,使心调和的三种修行阶位。大小乘所说的三贤位有所不同。
(1)大乘三贤︰指地前的菩萨位有三阶三十心之别。又称三十心。相对于‘十圣’而言。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述,三贤的菩萨制伏三界烦恼、粗业道、粗相续果,亦不起粗。该经又云(大正24·1016a)︰‘修三贤法入圣人位。’
关于三贤三十心的名称,有多种说法。《菩萨璎珞本业经》以十位、十行、十回向为三贤;《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以十信十种性、十止性种性、十坚心道种性为三贤;《梵网经》卷上则以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为三贤。以上诸说虽有不同,但一般系依《璎珞经》及华严之说,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为三贤。而相对于外凡,则称三贤为内凡。天台宗谈四教中之别教时,认为十信位伏界内之见思惑,十住位断界内之见思惑及界外上品之尘沙惑,十行位断中品之尘沙惑,十回向位则断下品之尘沙惑,并伏无明。
(2)小乘三贤︰指植育顺解脱分之善根(即修有漏善根)三位,即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三位。此是七方便中的前三位;相对于四善根称为内凡,此三位则称外凡,又总此七位而称七贤。(1)五停心观,谓相应修定者不同的根机,依五种禅定方便统一精神。
(2)别相念住,指个别观察身、受、心、法等四念住。
(3)总相念住,即总观四念住。
综言之,大小乘皆认为三贤乃指修行者中的凡夫位,是十圣等圣者位以前的阶位。
(二)十圣︰指十地位的圣者。十地菩萨皆已断惑,证会正性,故称十圣。‘三贤’之对称。《大乘义章》卷十七(本)云(大正44·788b)︰‘见道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中,地前并名为三贤,地上菩萨说为十圣。’
此外,对此三贤十圣,《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谓(大正8·827b)︰‘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中略)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仁王般若经合疏》卷中谓,三贤十圣是因位,故名忍中行;佛居果地,穷原尽理,故名能尽原;三贤即地前三十心,十圣即十地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