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故宫博物院宋建窑黑釉兔毫盏【名称】: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类别】:瓷器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宋代建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
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宋金时期,兔毫盏在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烧制,其中以建窑所烧“建盏”最为著名。
由于宋代建窑兔毫盏名气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对它多有赞美之辞,如蔡襄《茶录》云:“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名称】: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类别】:瓷器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宋代建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6.5cm,口径11.5cm,足径4.2cm。弇口碗,口沿外缘向内束收,深腹、小圈足,施釉不及底,露深褐色粗厚的器胎;足外墙竖直齐整,足内浅挖,并深刻一“律”字楷书。釉色青黑浓稠且流动性大,外壁垂淌至近足处,内底积厚釉,口缘则几乎无釉;碗身里外均有结晶析出的青黄色细密线条,随釉流动,深浅相杂,宛如兔毫,故宋人称之为“兔毫盏”。
【相关资料】:
所谓“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是苏轼所称赏的品茶情境。
北宋文人所饮的茶系半发酵制成的茶饼,饮用前先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倾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涌起白色的泡末,宋人好为斗茶,即在凭此白色水线比试茶艺高低。蔡襄《茶录》认为饮茶当用建窑茶盏,一因其胎体粗厚能以手捧持,一因其最能衬映白色茶面。这种说法也为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认同,所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即指黑釉兔毫盏,因此今福建建阳的建窑窑址中发现盏底有“供御”、“进盏”字样的残件,显示其产品亦供宋代内廷使用。带铭刻的建盏有多种字样,如本器者尚未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