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书院,也称莲亭,位于永年广府城东北角,明万历年间知府蒋以中修建,为明清时期府学。郑板桥、翁同和、清直隶总督方观承等都曾在此讲课或留宿,古近代培训士子之所,为古近代人文教育的著名胜地,曲廊回绕,楹窗毗连,名人碑帖,极目遍是。
创建时只有一亭口香远亭,一楼口漪楼,后增省耕堂一处。明崇祯十四年(1641 年)又增建真武阁和帝君祠。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知府王嗣衍创学于此,在省耕堂西侧修建书院一所,更名为莲亭书院,专为秀才读书之用。当时的学者名流多在此讲学,江南才子郑板桥曾多次光顾书院并设坛讲学。桐城派后人方观承、光绪帝的师傅翁同和等也多次来此视学。清乾隆六年(1741 年),知府任宏业重修并改名清晖书院。1902年(清光绪28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名为广平府学堂,1912年改名为直隶省立第十三中学校,1928年改名为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
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的校址就设在清晖书院。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十三中为发源地建立了共产党地下组织,十三中的党组织不仅在学校内不断地得到巩固与发展。而且把革命的火种撒向了永年的广大农村以及整个冀南大地,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1931年6月,建立了最早的中共永年县委,韩荫亭任中共永年县委书记。十三中的革命火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撒向了祖国各地,为我党培养了许多革命干部。在中共历史上称为“十三中革命火种”及最早的中共永年县委就诞生在这里。
七七事变后,日军攻陷永年广府古城,使这座亭台楼阁一应俱全、风景秀丽幽雅的学府毁于一旦,唯留下方观承的题诗碑屹立在旷野,保存完好。
清晖书院曾为“平干八景”之一。修复好的清晖书院原址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其中包括20000平方米的莲花池和5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有莲亭、香远堂、正谊堂、荷花馆、治经楼、春秋阁、小西湖、奎阁、朱衣楼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