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着中国因素而产生的收购溢价,如果给它起个经济学名词,可以叫作“中国溢价”。
农历狗年正月初九,远在万里之外的一场跨国购并画上了句号。日本东芝公司宣布,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著名的西屋电气公司。这是一个令人咋舌的价格,因为老东家英国核能集团开出的售价不过是18亿美元。这就是说,东芝几乎以3倍开价买下了西屋,溢价之高令竞争对手通用电气等等瞠目结舌。分析家在评估这一收购溢价时,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词汇——“中国因素”。
事情其实显而易见。中国早先宣布,将在15年内新建31座核电站,这是全球已知最大的一张核电订单。东芝的沸水堆技术并不是中国欣赏的,而“核电鼻祖”西屋恰恰以其先进的压水堆技术,正成为招标中的浙江三门和广东阳江4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最有力的竞标者之一。东芝收购西屋,可以说就此一脚踏进了朝思暮想的中国核电市场。
类似的“中国溢价”近来比比皆是。上月23日,世界第一大啤酒商比利时英博集团以58.8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净资产仅为6.19亿元的福建雪津啤酒;在前些时候美国花旗集团以241亿元的价格竞购广发银行85%的股权,溢价约7倍。
“中国溢价”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它的发展潜力远远高于以净资产、以GDP等等表面数值所体现的价值。只有一个良好而充满希望的经济体,才会产生丰富的发展溢价。
如何用好这种发展溢价,是全新的课题。无论是在国有资产的价值评估中,还是在资本市场的股权交易中,特别是在外资大量进入持续购买中国资产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这样一种发展溢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