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第一次铁路大提速1997年4月1日零时,铁路第一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全面实施,拉开了铁路提速的序幕。这次提速调图是对中国铁路传统运输组织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不仅列车运行速度实现了飞跃,运行图编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对全国铁路的运输组织、经营理念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提速调图,列车运行速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提速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了140公里,三大干线上运行的其他旅客列车和其他线路上运行的旅客列车速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旅行速度由1993年图的时速48.1公里,提高到时速54.9公里,增加了6.8公里。
首次开行了快速列车和夕发朝至列车。全国铁路以沈阳、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中心,开行了最高时速达140公里、旅行速度在时速90公里以上的40对快速列车;同时,开行了78列夕发朝至列车,被旅客赞誉为“移动宾馆”。
首次开行了发到站直达、运行线全程贯通、车次全程不变、发到时间固定、以车或以箱为单位报价的“五定”货运列车,做到了双线日行800公里、单线日行600公里以上,实现了货运班列客车化,价格收费公开化,承诺服务规范化。
优化了客货列车开行结构。在旅客列车方面,增加了直通特快、直通快车、管内特快、管内快车数量,减少了直通慢车、管内慢车、市郊列车数量;增加了卧铺数量,适当减少了座席数量。在货物运输方面,提高了直达列车比重,减少了货物列车改编作业,加快了车辆周转,提高了作业效率。
我国第二次铁路大提速1998年10月1日零时,中国铁路第二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开始实施。这次提速调图,以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了提速范围,提高了列车速度,优化了运输产品结构和运力资源配置。
提速线路进一步延长,列车速度进一步提高。快速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了时速160公里,非提速区段快速列车最高速度达到了时速120公里。京九、浙赣、侯月、宝中、南昆线和兰新线武威至乌鲁木齐段列车运行速度也有一定幅度提高。旅客列车旅行速度和技术速度与1997年相比,也都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直通快速、特快客车平均时速达到71.6公里,提高了4.5公里。
客货运输品牌进一步得到增加和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了快速列车和夕发朝至列车数量,快速列车增至80对。夕发朝至列车增加到228列。满足城际间客流需求,开行了北京—天津、北京西—石家庄等大城市间的城际客车,并且适当安排了短途客车、假日列车、民工专列等客车。首次开行了北京—厦门、哈尔滨—武昌等旅游热线直达列车,吸引了大量旅游客流。根据行包运输需求不断增长的实际情况,首次开行8对行包专列,实现了行包运输由广州、福州、沪杭等地区向乌鲁木齐、成都、北京、哈尔滨、沈阳等地区辐射的快速通道,受到货主的普遍欢迎,铁路行包运输收入大幅度增加。为适应较大企业货主对大宗物资的运输需求,开行了大宗货物直达列车119列。为方便货主对高附加值货物和适箱货物快捷运输的要求,“五定”班列数量进一步增加。
铁路新一轮提速,进一步适应了旅客对运输快捷的要求,扩大了客货运输品牌效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列车提速被64家产业报评为1998年十件大事之一。
我国第三次铁路大提速2000年10月21日零时,中国铁路第三次大面积提速在陇海、兰新、京九、浙赣线顺利实施。在前两次大面积提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国铁路提速网络。京广、京沪、京哈、京九线四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和陇海、兰新线,浙赣线两条横跨东西的大干线,全面实现了提速,全国铁路提速线路延展里程接近一万公里,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四纵两横”提速网络。在提速范围扩大的同时,列车速度又有新的提高。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时速又提高了5.1公里,达到60.3公里。
这次调图进一步优化了运输产品结构,初步形成了铁路客货运输品牌系列。客运方面,深受旅客欢迎的夕发朝至列车达到266列;同时为适应假日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安排了跨局旅游专列运行线28对。行包方面,根据小商品市场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安排行包专列14对。货运方面,适应高附加值货源增长和货主对运到时限的要求,共安排五定班列运行线71条;为进一步搞好大中型国有企业和重点物资运输,安排大宗货物直达列车运行线138条,比1998年图增加19条。夕发朝至列车、快速列车、城际列车、旅游列车、行包专列、“五定”班列、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等客货运输品牌数量进一步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基本上满足了广大旅客货主不同层次的运输需求,初步形成了中国铁路适应市场的产品系列。
2000年运行图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列车分类和列车车次的变化。随着铁路客货运量的不断增长,旅客列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列车分类和列车车次已无法满足需要。为规范管理,适应市场营销需求,铁道部重新修订了列车分类和列车车次。新的列车车次将传统的快速列车、特快列车、直快列车、普通客车、混和列车、市郊列车、军运人员列车七个等级调整为三个等级,即特快旅客列车、快速旅客列车、普通旅客列车。普通旅客列车包含普通旅客快车和普通旅客慢车。这样,概念更加准确,更便于旅客了解。跨局旅客列车分别实行客流旺季和淡季两套编组方案和两套票额分配方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我国第四次铁路大提速2001年10月21日零时,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中国铁路第四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开始实施。这次提速的重点区段为京九线、武昌—成都(汉丹、襄渝、达成)、京广线南段、浙赣线和哈大线。经过这次提速后,中国铁路提速网络进一步完善,提速范围进一步扩大,铁路提速延展里程达到13000公里,使提速网络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区。
第四次提速调图进一步增开了特快列车、优化了运行时刻。在京沪线北京至上海间自18:00—20:00两个小时之内连续开行了4对夕发朝至特快列车,其中,T13次与T21次、T22次与T14次仅间隔8分钟。
这次调图进一步树立了夕发朝至列车等客货运输品牌的形象。一是对夕发朝至列车时间段进行了优化,始发时间段定为17:00—23:00,终时时间段定为5:00—10:00,更加突出了“夕发朝至”的品牌效应。二是为满足旅游客流需求,更好地拓展铁路旅游市场,铺画了跨局旅游专列运行线28对,为开好旅游专列创造了条件。三是增加了行包专列数量,优化了开行方案,行包专列达到15对。四是优化了“五定”班列开行方案,调整了五定班列始发、终到站,五定班列数量达到79列。优化供应港澳地区的3趟快运列车运行方案,提高了旅行速度,压缩了送达时间。五是在对大宗直达货源货流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安排了大宗定期始发直达列车157列,比2000年运行图增加19列。
我国第五次铁路大提速2004年4月18日零时实施的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集中体现了铁路运输生产力发展的新水平,展示了铁路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新理念。
这次提速调图,几大干线的部分地段线路基础达到时速200公里的要求,提速网络总里程16500多公里,其中时速160公里及以上提速线路7700多公里;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到时速65.7公里,比2001年运行图提高4.3公里,其中直达特快列车时速119.2公里,特快列车时速92.8公里。主要城市间客车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旅行时间大幅度压缩。
铁路部门以这次提速调图为契机,精心设计并推出了一批客货运输新产品。客运方面,新增开了19对直达特快旅客列车。列车全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庞巴迪和25T型客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时速160公里,途中一站不停,点到点运输;直达特快列车安排在客流量较大的北京至上海、杭州、扬州、南京、苏州、合肥、武汉、长沙、哈尔滨、长春、西安和天津至上海13个城市始发、终到,实现大城市间旅客快捷运输;直达特快列车采用追踪连发方式,比如,京沪线上行直达特快列车,连发11列,间隔7分钟,让更多的旅客能够选择黄金时段乘车。货运方面,新增开北京—哈尔滨、上海、广州3对特快行邮专列,全程按直达特快旅客列车等级运行;新增开北京—乌鲁木齐、广州—上海2对快速行邮专列,全程按快速旅客列车等级运行;新增加固定车底的冷藏快运专列和集装箱快运专列。这些货运新产品,对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提速,铁路部门大力提升夕发朝至旅客列车品牌的质量内涵,进一步优化发到时间,用最好时段开行夕发朝至列车,将始发时间全部调整在17点至23点,到站时间全部安排在次日5点至10点,把方便让给旅客,使旅客选择更合适的出行时间。根据客运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夕发朝至列车的开行数量,直通夕发朝至列车增至169列,管内夕发朝至列车增至136列。为满足旅游经济、假日经济强劲增长的需要,新图还增加了旅游专列运行线,跨局旅游专列由28对增加到39对。统筹考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互补、协调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了五定班列开行方案,安排五定班列92列,包括9列冷藏快运专列和1对双层集装箱快运专列,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80个主要货物集散地的班列运输网络。提高了三趟供应港澳鲜活快运列车的旅行速度,对车站装车及沿途停站时间作了合理调整和严格规定,进一步压缩时间,提高送达速度。主要干线列车密度进一步加大,重载运输加快发展,车流径路和货物列车编组计划进一步优化,扩大了路网整体运输能力。同时,将有限的运力资源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倾斜。
我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第六次大提速后,铁路客运能力将提高18%。其中,最突出的亮点是时速200公里以上的212对城际间动车组将开行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华东、中南、西北、东北地区的重点城市间,形成以北京、上海为中心的快速客运通道。
新的列车运行图共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257对,分四阶段实施,2007年4月18日,首先开行140对动车组。届时,主要城市间的旅行时间将大幅度压缩。
在此基础上,其他客车开行方案也将进一步优化。新的列车运行图将增加7对一站直达特快列车,一站直达特快旅客列车总数增加到26对。夕发朝至列车也将由当前的305列增至337列。
对于乘坐票价相对便宜的普通列车旅客,可选择的机会也大大增多了。全国铁路增开了52对中长途普通旅客列车,其中中西部地区增加29对。
这次提速调图后,全路旅客列车速度普遍有较大提高,主要城市间旅行时间总体压缩了20%—30%。
据介绍,我国铁路经过6次大面积提速,最高时速达到250公里,这已是既有线上的最高速度。这次提速共涉及京哈、京沪、京广、陇海、兰新等18条线路,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2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2.2万公里,比第五次大提速增加了6000公里。
我国第五次大提速新服役的机车1、韶山8型电力机车

一、简介
SS8型电力机车是用于准高速干线客运的交直传动相控电力机车。它是“八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合同编号: 85-402-01-02),由株机厂和株洲所共同研制。原设计用于广深线准高速铁路,现已用于我国主要干线电气化铁路快速客运。SS8型电力机车,1998年6月24日在京广线的许昌至小商桥区间创造了240km/h的中国铁路高速纪录。SS8型电力机车对推动我国客运准高速及高速机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车性能参数
电流制 单相工频交流
工作电压/kV
额定值 25
最高值 29
最低值 20
轴式 B0-B0
轴重/t 22
机车整备质量/t 88(+3/-1)%
轨距/mm 1435
动轮轮径(新,半磨耗)/mm 1250/1200
机车持续制功率/kW 3600
机车牵引力/kN
持续制 126
起动值 210
机车速度/km·h(-1)
持续制 100
最大值 170
电制动方式 加馈电阻制动
制动功率(75~160km/h时)/kW 2700
最大制动力(16-75km/h时)/kN 130
车体底架长度/mm 16300
车体宽度/mm 3100
落弓时最高点距轨面高度/mm 4628
车钩中心线间距/mm 17516
车钩中心线离轨面高度/mm 880土10
受电弓滑板中心间距/mm 8600
受电弓工作高度/mm 5100-6800
转向架固定轴距/mm 2900
转向架中心距/mm 9000
空气压缩机能力/m(3)min(-1) 2x1.6m(3)
主风缸容量/m(3) 1
空气制动机型号 DK-1
三、技术特点
(1)B0转向架采用牵引电机轮对空心轴全悬挂和单侧直齿六连杆万向节传动,以满足准高速客运机车减小簧下重量,并获得良好的动力学性能及特定性能。牵引装置为推挽式低位平牵引杆,牵引点距轨面高 220mm,有利于机车粘着牵引力的发挥。
(2)采用900kW的ZD115型脉流牵引电动机,该电机为全叠片结构,双H绝缘。
(3)机车主电路为不等分三段半控桥式整流电路,并采用晶闸管分路无级磁场削弱电路,可实现机车牵引特性全运行区无级调速。整流装置采用大功率的晶闸管KPA1300 -28和整流管ZPA2100-28。
(4)机车电制动方式为加馈电阻制动,在低速区能保持大的制动力。
(5)采用微机控制系统,控制功能有特性控制、防空转厂防滑行控制、速度分级控制、过分相控制以及诊断、监测显示等功能。
(6)机车设有列车供电系统,可向旅客列车提供空调、采暖、茶炉、照明等电源。
(7)机车可安装速度分级控制系统,与车载微机进行通信,并执行电制动优先转换、常用制动、紧急制动。
(8)采用DK-1型制动机,具有空电联合制动功能,并能实现列车的电空制动系统的电指令直通控制,确保行车安全。
(9)经风洞模拟试验的机车外形,可减小机车运行中的风阻。
(10)车体为整体承载结构,采用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以在保证车体强度的前提下减轻质量。
2、韶山9型电力机车

一、简介
SS9型六轴干线大功率准高速客运电力机车以成熟的韶山型系列电力机车技术为基础,采用了许多国际客运机车先进技术,是我国干线铁路牵引旅客列车功率最大的机车。
机车持续功率4800kW、最大功率5400kW,Co-C。轴式、牵引工况恒功速度范围为99-160km/h,最高速度为170km/h。机车主电路采用三段不等分半控桥整流电路,三台电机并联,无级磁场削弱及加馈电阻制动,实现了机车全过程的无级调速。
机车内装有8668kVA大容量主变压器,实现了六轴电力机车主变压器与平波电抗器及滤波电抗器的一体化。机车具有向列车供电能力,供电电压DC600V、容量为2×400kW。
机车采用了轮对空心轴六连杆弹性传动机构和牵引电机架承式全悬挂三轴转向架,并装有全叠片机座机构的900kW脉流牵引电动机;一、二系悬挂系统及基础制动系统等结构设计合理,能满足170km/h运用的要求,动力学性能良好。
机车进行了外形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轻量化设计,采用侧壁承载式全钢焊接结构的车体及各部件轻量化设计,满足了机车轴重21吨的要求;机车司机室应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采用全包结构装饰环境优雅、操纵方便。
机车采用恒流准恒速的特性控制方式,能较好地发挥机车最大起动牵引力,机车装有防空转/滑行保护系统、轴重转移补偿控制、轮轨自动润滑系统、列车安全监控装置。采用LCU逻辑控制单元及微机控制系统,使机车控制系统具有控制、诊断、监测功能,并能方便地改变软件满足机车控制要求。
用途:客运机车
首台年份:1998年(SS9改进型,0044开始,2002年)
二、机车性能参数
额定功率4800kW
传动方式交直传动,不等分三段半控桥
轴 式 C0-C0
轴 重 21t
最高速度 170km/h
持续速度 99km/h
起动牵引力 286kN
持续牵引力 169kN
调压方式相控调压
控制方式恒流准恒速
制动方式加馈电阻
电制动功率4070kW
悬挂方式全悬挂(轮对空心轴)
轨距:1435毫米
轴重:21吨
持续功率:4800KW
机车外形尺寸:22216 X 3100 4605毫米
轮径:1250毫米
通过最小曲线半径:125米
固定轴距:2150毫米
全轴距:11535毫米
横功速度:99-160公里/小时
牵引电机型号:ZD115
励磁方式:复励、无级磁场削弱
悬挂方式:抱悬
我国第六次大提速新服役的机车CRH系列机车2号车——CRH2

一、简介
CRH2,南车四方联合日本川崎重工生产,引进技术,逐步国产化,原型日本新干线E2-1000,但动力配置从E2-1000的6M2T变为4M4T。
二、机车性能参数
编组型式:8辆编组,可两编组连挂运行(重联运行)
动力配置:4M+4T
车种:一等座车、二等座车、二等座车餐车。
定员(人):610
客室布置:一等车2+2、二等车2+3
最高运营速度(km/h):250(具备提速到300km/h的条件,6M2T编组)
最高试验速度(km/h):250
适应轨距(mm):1435
适应站台高度(mm):1200
传动方式:交直交
牵引功率(kW):4800
编组重量及长度:204.9m,345t
车体型式:大型中空型材铝合金车体
气密性:车内压力从4kPa降到1kPa时间大于50s
头车车辆长度(mm):25700
中间车辆长度(mm):25000
车辆宽度(mm):3380
车辆高度(mm):3700
空调系统:准集中式空调系统
转向架类型:DT206/TR7004B无摇枕转向架
转向架一系悬挂:单组钢弹簧单侧拉板定位+液压减振器
转向架二系悬挂:空气弹簧+橡胶堆
转向架轴重(t):≤14
转向架轮径(mm):860/790
转向架固定轴距(mm):2500
受流电压:AC25kV,50Hz
牵引变流器:IGBT水冷VVVF
牵引电动机:300kW
启动加速度(m/s2):0.406
制动方式:直通式电空制动
紧急制动距离(m)(制动初速度200km/h):≤1800
辅助供电制式:DC100V,三相AC100V AC220V、AC400V
第六次大提速起,本车运行于京广,京沪,浙赣,胶济线上。
三、详细介绍
CRH2型电动车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为国营铁路进行第六次提速,向日本川崎重工订购的高速列车车款之一。这款车型是以日本新干线的E2-1000型电动车组为基础,是继台湾高铁的700T型电联车后,第二款出口国外的新干线列车。供中国使用的CRH2型虽使用与E2-1000相同的电动机,由于其编组方式是4节动车配4节拖车,动力比日本的6M2T编组E2系小,因此在营运速度方面会比日本本土的E2系有所下调,最高营运时速为200公里。
中方最初向拥有700系及800系技术的日本车辆制造(日车)及日立制作所洽商,但日车及日立均表明拒绝向中国出售车辆及技术转移。其后中方改向川崎招手,当时川崎的销售业绩并未如预期理想,便出售3组E2系及其车辆技术予中国,以把业绩造好。川崎向中国出售新干线技术最初仍被JR东日本、日车及日立反对,后经一轮谈判,川崎在得到日本公司不反对的情况下,出售E2系车辆及技术予中国。
出口中国的列车并没有如台湾般举行出厂典礼,同时也低调报导车辆接收,这与中国内地的媒体报导机制及民间存在的反日情绪有关。
中国方面订购的列车数量为数60列,当中为数3列在日本完成,并完整交付予中国;另有6组以散件形式付运,由中方负责组装;其余51组将透过日本的技术转移,由四方机车厂建造,但一些高技术部件仍会采用进口产品。首辆列车已于2006年3月8日运抵中国。
服役
2007年1月28日,CRH2正式开始在沪杭线及沪宁线投入服务[1][2]。现阶段会把营运最高时速维持在160公里,待“六提”实施后方可以200公里以上时速行驶。
分配概况
这些动车组于2006年11月,被分配往济南、武汉、北京、郑州、上海及南昌铁路局,每局获配一组,车辆编号分别为001、002、011、012、016及017。
列车编组
现时每组CRH2均为八卡列车,其编组方式如下:
ZE 20xx01 - ZE 20xx02 - ZE 20xx03 - ZE 20xx04 - ZEC 20xx05 - ZE 20xx06 - ZY 20xx07 - ZE 20xx00
xx: 列车编号 (01-60)
ZY: 一等座车
ZE: 二等座车
ZEC: 二等座车/餐车
当中编号00及01的车厢拥有驾驶室,车外写有CRH2-0xxA;编号04及06的车厢拥有受电弓。
列车可透过两组重联方式增至1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