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门南山寺,又名灵泉寺,系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黄河岸边的南山(又名庄王山)。
孟门简述孟门古镇是“九曲黄河第二镇”.战国时期孟门为赵国蔺邑。汉元朔三年(前126),汉武帝封其代共王子刘熹为蔺侯;元朔四年(前125),置西河郡。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县,兼置定胡郡。唐武德三年(620), 置西定州 ;贞观二年(628), 废西定州,改定胡县为孟门县;七年(633) 废孟门县,置孟门镇;八年(634) 废孟门镇,复置定胡县。直到金至元年间(1264一1294) ,废孟门县,设孟门镇。前后长达1400多年,一直是地跨柳林、中阳、临县(临县三交镇以南大部分,包括今天著名的碛口古镇在内) 以及陕西省吴堡县全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孟门道院孟门是大禹治水第一门。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吕梁北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南山(又名庄王山)禹王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主殿为源神殿。
孔子朝拜孟门源神殿

据国际考古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院士白礼昌教授从诸史料中考证,有明确记载孔子在公元前496年来到山西并游览、拜祀吕梁山诸地。驳斥了有关人士提出的孔子未游历山西的观点。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晋国赵鞅,即赵简子派使者到鲁国聘请孔子为师。孔子临晋阳闻赵简子已杀窦鸣犊、舜华二位晋国贤大夫。孔子“不应而去”,自太原到吕梁北武当山、临县碛口,沿黄河水边到石楼县,又沿黄河顺流而下,经壶口、过龙门,而后回到鲁国。
《吕氏春秋》曰:“孔子将西适晋,见赵鞅,至河而返”。《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既不得用於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赵简之的行为,孔子闻之而避,不愿仕於之。孔子即从太原到吕梁北武当山祭玄天大帝后,西行柳林朝拜孟门源神殿,随行弟子记载下《孔子观吕梁》之名言,沿黄河边顺流而下,环流九十里到临河县(今山西石楼县),祀后土寺和礼拜姜太公祠,在《论语》中有“入太庙,每事问”之记载
孟门南山灵泉寺据山西《永宁州志》载,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三年,驾幸孟门县,见这里峰峦插天,黄河下临,风景优美,形极险峻,故敕赐尉迟恭在孟门道院周围监造楼台殿宇数百处,于是,一座

规模恢宏、建造精雅、金碧辉煌的寺院落成,总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此后便闻名于黄河中游,不仅有“西晋第一丛林”、“五龙圣飞之地”等的美誉。而且成为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八大官寺之首,鼎盛时期有寺田5359亩,僧众600余人,统领山西、陕西两省今离石、柳林、中阳、临县和吴堡、绥德六县的一百多处寺庙。是黄河中游数一数二的佛教胜地,是佛、道、儒三教荟萃的集经古刹。因寺旁有泉,旱祷辄应,又称灵泉寺。
该寺为群体建筑,坐北向南,共七院八殿五楼五厅三区四庙一堂十景。正中为大雄宝殿,建筑九檩八达。殿前为天王殿,分上、中、下三层,楼上有“圣旨楼”;两旁房舍个九楹,东为僧舍,西为客堂。灵泉之东,回折而上是观音殿、圣境殿、古佛殿、普慧院,其南为友云亭、古佛殿,西南为祖师堂,又东为灵泉别院。山门外有甘泉一道,砌石成井,龙口吐水,名曰八角琉璃龙井,又称“灵泉吐玉”、“灵泉寒玉”。井旁有左纹古柏一株,粗约五围,郁郁葱葱,静若龙蟠。唐太宗、明太祖曾亲莅该寺并降谕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别为其敕赐“灵泉寺”额,并为寺中两位高僧赐号及佛乘。
南山峰峦若壁插天,山腰开阔平缓,透宛回环,若涌若连,若盘若跃,甘泉飞瀑山椒,翠柏云屏,下临汹涌黄河,设险据胜,景致甚多,昔人以其形胜,列有十景:
黄河晚波:寺临黄河,一望数十里,奔涌而来,岸上舟人,晚眺如画。
孟门烟雨:寺在镇南,据河东皋,园树连绵,早晚霞灿烂。
翠柏云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环围四匝,望之如屏。
东流环碧:东溪自山涧而出,经五十余里,盘折西流绕寺,寺树映之如碧。
灵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传金大定时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合颖之祥,固名曰灵。
钟绽神文:寺有钟一口,横文下裂,相传数十年前纹阔可容手指。但击之声宏如故。
深林玉带:寺柏阴森密布,步入深林,从林间远眺,黄河碧波荡漾,如锦带然。
秋鸟归山:寺山茂树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鸦群飞栖集,经冬至春始去,岁有常期。
端阳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开期常以农历五月五日,岁无先后。
柏抱莲盆:山巅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叶葱笼,形似莲花。
1674年(甲寅年)8月,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诗人、书画家、医学家、戏曲家、武术家、社会活动家、号称“十七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的傅山曾游历到此,并作诗《自青龙驿过灵泉寺》:
寺远吾侪僻,秋高独往盟。
柏来花眼翠,霞上老心明。
净界悲文藻,威河响甲兵。
颟顸僧榻 借,壁垒梦经行

寺东南百米处的乱石丛中,有一块2米高光秃的独石上生长着一颗约20年左右树龄的神奇柏树。此树直径30厘米、高5米,根系完全深扎于微小的裂缝内,而整石完好。在严重缺乏生长所需营养及水分的条件下,植株依然生长茂盛,为当地一奇景。寺域还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块石碑组成的塔林、碑林;山门口有两株参天翠柏;灵泉别院旁有一株五围古柏等。
南山寺曾有一口巨钟,周长折合6米有余,据传,钟下可坐四人耍纸牌,还可容4人观戏(俗称“爬场”),夏可避烈日暴晒,冬可避狂风飞雪,其直径当在2米以上,其重9999斤,有“四十里钟声”的传说。亦有铜铸的十八罗汉像。惜于抗战期间被迫捣毁,用于制造地雷及手榴弹。
孟门还有定湖庙、将军庙、财神庙等众多大大小小的寺庙星罗棋布于孟门镇的各个古村,成为南山寺的陪衬式景点。
孟门南山寺有很多的传说,如:大禹治水、秦庄襄王、四十里钟声、聚宝盆、灵泉圣水、左扭柏林、友云禅师、灵狐救妃、驴尾巴、孟门熬等。
走向衰落

南山寺从唐贞观十三年建造寺院,历经唐、宋、金、元、明、清。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月,一场大火将正殿以及四十多间配殿全部化为灰烬。乾隆五十九年,也就是被大火烧毁的十年以后开始,依原样动工重新建造南山寺。重新修建时,在原来的结构上作了重大调整。比如东西两庑的各二十四间木结构改建为无梁殿,同时将前院中央的关帝殿改建为三层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南山寺又出现了一个兴盛期。
然而,南山寺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年老的南山寺又一次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灾难来自日本鬼子的侵华战争。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一无所有的抗日军民拿什么抗击侵华日军?必须建自己的兵工厂,造自己的武器。但是,没有资金,没有建筑材料,怎么办?只能把目光投向寺庙,不用花一分钱,就有现成的建筑材料。于是就有了拆庙建兵工厂的奇特现象。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而且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留着一座寺院又有什么用?因此南山寺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指责八路军拆寺院建兵工厂这一举动。从本质上讲,南山寺还是毁于战争,而这笔帐理所当然要记在日本侵略者头上。因此南山寺也是我们铭记国耻的一个载体。
保护与开发改革开放以来,孟门镇党委、政府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修复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源神殿。寺旁栽植柏树六万余株,挖出保护塔陵基座52座,碑碣100余块。
2003年6月,南山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5月,柳林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孟门南山寺景区筹建领导组及办公室,柳林县政协主席、柳林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大斌任筹建领导组组长及办公室主任。规划开发以大禹文化为核心,以南山古寺、古县衙、民俗文化、红枣文化、蔺氏寻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区。
由全国劳模陈步亮带头开发的刘家圪垯生态旅游度假村也悄然兴起,形成了旅游与度假为一体的胜地。

2006年2月9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国家纽带工程东方文化馆、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民俗艺术委员会、柳林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南山寺开幕。孟门古镇以及南山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黄河黄土高原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艺术和历史文化遗迹.。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民俗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究和探索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年节文化,特别是推动黄河中游及黄土高原腹部区际间民俗文化及年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幕式上,孟门镇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之乡”的称号,并被确定为“南京大学民俗教研基地”。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民俗学家及知名民间文艺家和各界人士深感中华传统年节文化急需保护,全体通过了《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孟门南山寺是千年古刹,是黄河中游修建最早、规模较大的寺院,同陕西佳县白云观分别是晋陕黄河峡谷中佛、道两大宗教的圣地。
南山寺的辉煌与沧桑,只有了解它的人才能欣赏到它的美!
相信孟门会赢来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相信孟门南山寺会东山再起、扬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