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皮船,大金川流域最为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
牛皮船的记载最早见于《旧唐书》卷197《东女国传》,“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船以渡”。金川特殊的地域是造就牛皮船的客观条件。大金川江自北向南把平畴沃土金川一分为二,河流终年流量大,切河面宽阔,建桥难,架索也难,若用木船,庞大笨重,还必须选择固定的口岸。形势所迫,牛皮船应过而生。
牛皮船形似喇嘛庙内的大铜锅,口径六尺左右,用牛皮、藤条、树脂胶,严密接缝而成。清人李心衡在《金川锁记》中这样描述:“用极坚树枝作骨,蒙似牛革,形圆如 。一人持浆,中可坐四五人,顺流而下,疾於奔马,顷刻达百里。”牛皮船之巧,是任何舟楫都无可比拟的。其底部为整张牛皮(不能拼接),周围用三至四片牛皮拼接而成,缝合后用子胶填缝防水,牛皮船外部还需经常打蜡,以保持船经久耐用(行家称,阉割后的牛,皮质最好,又厚又有柔性)。船的骨架是用柏树枝条或一种叫“对节子”的灌木枝条扎接而成,一般直径有2—3厘米,共有三道圈,一般情况下,吃水线在一道至二道圈之间,超过二道圈载重量就很大了。行驶时,船师双脚紧蹬船底的骨架,双膝微曲抵靠船围,双手执浆,左右拨水,只有在风口浪尖或激流险滩时,才奋力直插几浆。无论一人、两人或五人、六人均可乘坐,但必须成对称保持平衡,最大的牛皮船承载可达千斤。到岸后,船师翻起船身,以浆为扁担,横撇于骨架上,沿岸肩负而行,仅重四五十斤,最大的船也不上七十斤。乘坐牛皮船有许多讲究。“船钱船钱,过后不言”,先交钱后上船是规矩。上船也有讲究,必须与船师面对面而上,这样双方搀扶,即安全有保险。上船后,谁坐什么位置,由船师安排。“坐着不要动”这是乘坐牛皮船的戒律。清人李心衡欣然作诗,“春水桃花激箭流,截江一叶晓风遒。皮船曾触惊涛险,炊黍时中百里流。”可见牛皮船在大金川江上无与伦比的实用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相传,东方国的女官高霸,其地位相当于宰相。黎明乘牛皮船从格尔丹寺沿河而下,风驰电掣,历危滩万道,到达噶延时,正值太阳初升,向女王报告一路考察情况,女王赞赏高霸行动快捷,并发布命令,多选牛皮船,充备军用。牛皮船成为女王十分宠爱的交通工具。在随后的千百年里,东女国的后裔就是依靠这种制作巧妙的牛皮船往来与大金川两岸。如今在金川江面上,随处都可以看到人们乘坐牛皮船悠闲撒网捕鱼的情景。牛皮船成为漂流探险者们漂流大金川的首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