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西园
西园亦称“御苑”、芳圃,在大明寺西侧。园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为郡人汪应庚所筑。西园利用蜀岗的自然丘陵,加以人工的奇妙点缀,形成四周山岭环抱,在造园艺术上别具一格。岭间古木参天,沿水种竹,富有浓郁的山林野趣。乾隆数度南巡,“御苑”亦日臻完善,以其寺庙园林的独特风韵,跻身于扬州的大型园林之中。《平山堂图志》对她作了这样的描述:“园在蜀岗高处,而池水沦涟,广逾数十亩。池四面皆岗阜,遍植松、杉、榆、柳、海桐、鸭脚之属。蔓以藤萝,带以梅竹。夭桃文杏,相间映发。池之北为北楼,楼左为御碑亭。楼前为瀑突泉,高五丈余,如惊涛飞雪。东有屋如画舫浮池上。临池为曲室数楹,修廊小阁,别具幽邃之致。园中瀑突泉二,以拟济南稍泉林之胜。……”可惜园毁于咸丰间兵火。晚清虽有增修,可是到民国时,已是“惟余古木藤萝,荒池怪石,使怀古者增无穷感喟”之境。解放后进行了三次大修。1963年,重新叠石堆山,新筑井亭,从城内移建船厅于此;1979年又从城里移建了楠木厅和柏木厅,还新建了山亭,环园铺设了石径,石径缘池而转,池周地势高、洼、深、悬,石径贯空在绿树翠竹、亭馆之间,或隐或现,人行其间,如人重山复水之中,野趣横生,风韵已不减当年。在山水的布局上,相形度势,景色十分自然,给人以青山绿水、山明水秀之感。在广阔的水面上散布着大小不等的岛屿,岛与水连,水绕岛环,把有限的空间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湖山画轴。
西园四周丘陵起伏,开阔粗犷,远视如深山大峰;而大明寺、平山堂气势雄峻,与之相呼应。园中有池,池水清澈,游鱼可数;池北有砖舫,浮现水际,小轩隐现;池东侧黄石假山拔地而起,高五丈余,此山中空外奇,外部森严石壁,似不可攀跻,内部空透异幻,洞壑磴道各抱险势。通道左盘右旋,上下共分七个层次,时洞时天;山底流激波涤,山顶主峰突兀。园亭随势点缀,错落有致,尚有御碑亭、待月亭、美泉亭、柏木厅、楠木厅等分布其间。“乾隆御碑亭”中置碑三通,从御诗的字里行间可看出乾隆对欧阳修的敬慕之情。亭下有著名的“天下第五泉”,泉有水井两口,一在东岸上,泉旁竖立一碑,镌“第五泉”三字,为明嘉靖间巡盐御史徐九皋书;一在西侧池中,为清乾隆二年(1737年)凿池新发现,曾从井内掏出过唐代钱币及古砖刻等,有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今西园内设专室供应五泉水茶,香甘清洌,颇为游客称道。
交通线路:406路
苏州西园
始建于十四世纪元至元年间(1264-1294)的西园寺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园放生池的总称,坐落于苏州市西园弄,位于苏州金门外下塘街。该寺始建于元代,初名归元寺。十七世纪明代茂林律师来此住持,政为戒幢律寺,成为著名的律宗道场之一。现存殿宇多为清末民初所建,是苏州市内规模最大的寺院。现西园寺包括寺宇和园区,面积约10亩。寺布局严格,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观音殿和藏经楼等建筑。
寺内大殿西侧的五百罗汉堂,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末,规模宏大,三进四十八间,以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沿四壁排列泥塑全身五百罗汉像,大逾常人,神态各异,构思奇特,栩栩如生,有极高的艺术性与民族性水准,堂中央有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13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在它不远处,还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四面有四个不同面相的脸,据说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罗汉堂内五百罗汉像沿四壁分单双号对称排列,并标有序号和法名,每一罗汉各有一种不同的神态。他们眉目传神,仪态各别,那喜、怒、忧、乐等表情,都好像从内心透出,极为真切,望之俨如活人,令人叹为观止。堂内还塑有大肚弥勒像,济公、疯僧像,寒山、拾得像,关公、韦驮像等佛像多尊,富有民族风格,艺术性较强,蜚声于海内外。西园寺中罗汉堂是江苏省保存艺术性较高而唯一完整的清塑五百罗汉像,为雕塑艺术之杰作。故游苏州的人,都要前往西园寺去目瞩,欣赏雕塑家的清湛技艺。
罗汉堂内有名的塑像尤以济公、疯僧两尊立像更为出色,其传神与妙趣横生令人惊叹不已,堪称杰作。疯僧济公的塑像堪称典范。疯僧这尊像是根据“疯僧扫秦”故事塑造的。据说他有10种毛病:斗鸡眼、瘌痢头、歪嘴、跷脚等,故又称十不全和尚。见其神态,便使人联想到当年疯僧作弄和痛斥奸臣国贼的情景济公原名道济,是南宋杭州灵隐寺的著名高僧,他善诗文,潇洒自然,不畏强暴,乐于扶助弱小。这尊济公像富有浪漫色彩,形象逼真,面部表情奇特,右侧望去“笑容可掬”,左侧看来“愁容满面”,居中观,则是“啼笑皆非”之状。而且他的眼睛烔烔有神,能表达内心感情,不论从那个角度看,他都瞧着你。

放生池在罗汉堂西面,那一块小天地秀丽清雅,景色宜人,亭台馆榭,曲槛回廊,池水荡漾,垂柳成荫。池中筑有八角亭,亭额为“月照潭心”,称湖心亭,以曲桥贯通两岸,构筑颇为巧妙。池中鱼鳖为僧人及信佛居士所施放,池中巨鼋是他处所不易见的。游人每用糕饼抛掷,鱼儿伸头,群相争食。池边桥头有一座敞厅,颇见雅致,那儿两棵紫藤,盘若虬龙,翠阴如盖。风和日暖之时,在紫藤下,饮茶谈心或投饵池中观鱼争食,仿佛西湖三月,花港观鱼,甚为有趣。放生池为一蝌蚪状大池,“头部”在南,“尾部”在北,并折向东南,面积相当宽大,池内鱼鳖之类极多,大都是佛教信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鲤鱼可与杭州玉泉媲美。在西园中与罗汉堂一样吸引游客的是放生池中的大鼋,据说为明代所蓄老鼋繁衍的后代,寿命已历三百余年,炎热天气,才出水一现。
苏州西园寺系全国重点寺庙、4A级景点.
票价:25元
地址:西园弄18号
华南农业大学饭堂--西园
西园坐落在华南农业大学西部,华山宿舍区附近,距离华南理工大学和天河客运站很近。饭堂有三楼,一楼和二楼是大众食品,三楼是点菜。(大概写点希望文笔好的,对它了解的更多的帮忙修改下)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 西园
西园位于九江市中心,东起庾亮北路,南临大中路,西至环城路西门口鸿轩里,北濒滨江路,总面积6公顷。晚清时期,这里是九江府署所在地,府署衙门西侧建有一大片花园,称为西花园。西花园在当时以其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而著称。1918年,官府拆府署衙门变卖地基迁址重建,西花园遂逐渐凋败。后来,许多人在此占地建宅,西花园逐渐成为民居区。后人为了顺口,遂以西园代替西花园之称,西园由此而得名。
1938年,侵华日寇占领九江,为了便于集中管束中国人,将龙开河以西的居民强行迁至西园地段,后来,安徽、湖北、江苏等地的难民也相继聚居在西园。因此,八年抗战期间,西园被称之为“难民区”。从抗战到解放前夕,西园大多数居民是城区中的贫民百姓,他们有的贩鱼卖菜,有的拉人力车,有的卖九江风味小吃。西园里各行各业比较齐全,在这个方圆不大的小区里,有开副食杂货店的、有开酿酒作坊的、有看病行医的、有开私塾教书的、还有测字看相的,可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一应俱全。小小西园堪称九江城的缩影。
西园有“五绝”为人所称道。一是路巷交织、错综复杂。据统计,整个西园公有92条巷道,最长的巷250米,最短的巷仅30米;路面最宽为4米,最窄为1米。二是里弄幽深。如介福里,它有30米长,1.5米宽。西园里巷命名,富有文化色彩,介福院取大福之意;同仁里,取自韩愈《原人》中的“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之句;同德里则取自《当书.晋书》“同德则同心”之句;三是寺庙分布其中;四是水井点缀其间。抗战前,西园有水井二十几口,现在除了千年古井浪井外,仅存一口水井。五是环境卫生。1954年,西园为九江获得“全国卫生模范城市”作过积极贡献。1962年,西园人对全片区大大小小的巷道进行了全面整治,1963年以来,连年获得全地全市卫生模范小区的荣誉称号。
尽管西园只是九江城市中心的一片弹丸之地,但他却浓缩了九江近百年来的政治风云、经济盛衰和文化传承。2003年,九江市政府对西园片区房屋进行拆迁改建,拆迁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涉及1460余户居民和企事业单位,2005年将其建成集购物、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城市购物广场。百年西园,从此作为一段历史,永远留在九江人的记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