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坑村坐落在千岛湖畔。隶属浙江省淳安县许源乡,距县城21公里。交通主要靠水运,陆路交通只有机耕路。辖陈家坞、项家坪、青山坪、大坞坪、宜家坪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大坞坪。自移民始到70年代初,林业生产发展缓慢。经过村长吴永康带头领导下,2000年后得到省林业厅、国家林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林业发展模式典范村。1987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为千岛湖畔的一个半岛。交通主要靠水运,陆路交通只有机耕路。辖陈家坞、项家坪、青山坪、大坞坪、宜家坪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大坞坪。1992年有32户,126人。山多田少,山林总面积3350亩,田4.08亩,旱地16亩。村坑村原属遂安县安阳乡,原有人口570人,1959年新安江水库形成后,海拔108米高程以下的土地沦为水库,该村良田、村庄被淹没,大部分村民迁移到夏峰乡汪村,后转移到江西省南丰县,剩下的147人,沿库区后靠重建家园。淳安、遂安两县合并时,该村只有24亩贫瘠的山坡地和3000多亩荒山,集体财产及农具也因移民所剩无几,村民生活异常艰苦。然而,村坑人通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重建的新村庄成为全县乃至全省闻名村。
林业
自移民始到70年代初,林业生产发展缓慢。1979年,中共淳安县委对县内库区移民落实安置政策后,坚定了村坑人创业的决心,村委会面对山多田少的实际,提出“靠山吃山”、“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综合开发方针,把目光从十几亩的田地转向三千多亩的荒山,从农业向林业转移,制定了荒山十年开发规划。当年冬天,村里男女劳动力全部上山,建立茶叶基地42亩。1981年春开始上山造林,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种下了杉木150亩。村坑村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动上级领导,县里给予奖励,肯定方向。从此,村坑人每年坚持植树造林。1980年至1983年开垦200余亩茶叶基地;1981年到1990年10年间共造用材林基地2530亩,人均20亩。村坑村还大力发展水果基地,1982年种植柑桔50亩,1985年投产。后每年由村民自行在自留山上种柑桔,至今发展到200余亩,其中75%的桔园已投产。种植桑树76亩、种植枇杷30亩、黄桃10亩、青枣26.5亩、毛竹169亩、油茶27亩。在造基地林的同时,积极发展庭院立体经济,种植葡萄、香菇、木耳、白莲等经济作物。
在造林的同时注重护林,从1981年至1992年共投资近60万元,人均投资4500元,平均每亩160多元,树苗种下后注意精心抚育,使基地林木生长迅速。成立护林小组和防火小组,采取”防护第一、用材第二"方针,在采伐上变皆伐为间伐,在管理上采取“批树一枝笔,售树一本帐"的办法,出现”千把锄头种树,一把斧头砍伐“的良好秩序。
2000年后村坑村有山皆绿,远山近坡,茂林修竹,成排成行,茶果桑桔,相映成园,实现高山陡坡林木化,低山缓坡茶桑化,沟坝阳弯果园化,水洼低地渔塘化,森林覆盖率超过全县平均水平20%多。得到省林业厅、国家林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林业发展模式典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