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字。
王,中国姓氏之一,百家姓排第七位。
媛,多音字,可读为媛(音同“缘”),有美好相连之意。常见词语搭配——蝉媛。
可读媛(音同“院”),名词,指美女。常见词语搭配——名媛。
1.王媛,中国著名瑜伽导师,印度瑜伽文化传播者 “全国十佳瑜伽明星教练”之一 “特殊贡献奖”获得者 被时尚界奉为 1998年获”全国一级健美教练”称号 2000年开始在中国北京、广州、上海、香港等地研习瑜伽并从事瑜伽教学工作 2003年在享誉世界的”中国瑜伽之母”张蕙兰老师教学体系下系统研习瑜伽 2004年开始多次游历印度温达文、瑞诗凯施、哈瑞多瓦、瓦拉纳西等古老瑜伽圣地.遍访名师精习瑜伽以及传统瑜伽文化 2004年获“全国十佳瑜伽明星教练”称号 2005年跟随南怀瑾老师的弟子王绍瑶老师修习禅学。同年在北京创办“天地心韵瑜伽中心”,致力于在中国的瑜伽文化传播事业 2006年经过多年在瑜伽领域的不懈努力,正式皈依印度最古老的、有5000年历史的梵天奉爱瑜伽传系.被授予梵文名字:奎师那·库玛瑞正式成为真正进入印度瑜伽传系中的女瑜伽师 2007年参与策划印度瑜伽经典著作《博伽梵歌》在中国的出版发行 2008年推出首套个人作品“天地心韵瑜美人系列”图书多年来.王媛老师一直专心致力于瑜伽灵性文化的传播工作,希望以自己的实践和所学为中国培养从身、心到灵性自我.真正内外兼修的瑜伽师及瑜伽教学人才。
2.王媛,女,1969年12月生,汉族,民盟盟员,江苏阜宁人,1989年河海大学水工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至1995年河海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1995年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留校任教,1996年借调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工作半年, 2001年至2002年为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后。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获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已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参加或主持科研项目三十多项。
学术兼职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海岸工程与堤防技术委员会核心组成员(ISSMGE,TC1)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秘书长
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
《力学与实践》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
1.岩土工程渗流与控制
2.裂隙岩体多场(渗流、应力、温度等)全耦合研究
3.岩土工程数值分析(堤坝、地下洞室、边坡、基坑等)
4.与水有关的环境岩土灾害问题(深埋长隧洞涌水与突水、河道崩岸与淤积、堤坝破坏风险分析)
获奖荣誉
成果奖
1. 土力学教材,江苏省一等奖,2004年12月。(排名第5)
2. 土力学,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2002年12月。(排名第5)
3. 交叉裂隙水流模型实验及渗流应力全耦合分析方法研究,国家电力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1月。(排名第4)
荣誉奖
1.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 2006年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
3. 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4. 2004年被评为“民盟江苏省委先进盟员”
5.2003年获“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3.王媛,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系研究生课程班,现为系副主任,副教授。在《安徽教育》、《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有《试谈歌唱中“松”与“紧”的辩证关系》、《浅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教育学院声乐小课改革之管见》等,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声乐比赛和大型文艺演出,并屡获殊荣。演唱的歌曲《大青树》获中央电视台、国家教育部等七家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华校园歌手大赛”教师组优秀奖,并获“校园歌手”称号。

4.王媛 女,演员、高级讲师。江苏江阴人,1932年5月出生。1949年7月在杭州参加浙江省青干校学习,后为杭州市青年文工团演员。1952年全省文工团整编后转入浙江省文工团歌剧队,后改名为浙江越剧团任花旦,从事越剧男女合演的改革实验工作。1953年春节,在杭州首次演出据沪剧移植的《罗汉钱》,她主演艾艾,连满39场。剧中由周大风作曲、她演唱的《十五月亮滚滚圆》一曲广为流传。她虽为半路出家,但自幼喜爱越剧,聪明灵活,接受能力强,在团内昆剧名师姚传芗、沈传锟的培训下,经勤学苦练,文武皆备。60年代以唱张(云霞)派为主,其尾腔拖音创造了4—8度向下移位,独具特色。所演角色栩栩如生。在三出载歌载舞的现代小戏《风雪摆渡》、《海上渔歌》、《抢伞》中,创造了三个不同性格年龄的小姑娘形象,创造的船舞、伞舞,下网捕鱼等许多生活与传统相结合的舞蹈表演,皆获专家高度评价,曾广为教学。另饰演现代戏《血榜记》中的杨素英、《战斗的青春》中的许凤、《夺印》中的素芳、《春到草原》中的采卡、《山花烂熳》中的秀青(嘉兴越剧团借用参加华东地区会演)、《杜鹃姑娘》中的杜鹃等;饰演古装剧《麒麟带》中的张采贞、《小姑贤》中的小姑、《拾玉镯》中的孙玉姣、《女驸马》中的女驸马、《打瓜招亲》中的陶三春(1960年在杭州曾为毛泽东主席演出)、《挡马》中的杨八姐等。1958年演出《雨前曲》,其中的“采茶舞”即由她创编,后成为浙江歌舞团的著名保留节目。在《南海长城》、《代代红》等剧中参与导演。“文革”后调入浙江艺术学校任教,为越剧科科长。何赛飞、陶慧敏、洪瑛等优秀演员,曾经她培训。又为校办的多期全省演员培训班作出贡献。1957年在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饰《风雪摆渡》中的小姑娘获演员二等奖(灌有唱片)。1982年在浙江省首届小百花会演中获“优秀园丁奖”。1987年她和吴兆千合作编写的《丹青奇缘》获省直属剧团调演剧本三等奖,后于90年代末由黄龙越剧团赴京演出,易名《唐伯虎点秋香》,获好评。1990年任《皇后易嫁》导演,获浙江省新剧目调演导演奖。著有《张(云霞)派唱腔教学有感》收入《张云霞表演艺术》一书。1988年离休后,曾担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唱腔老师。为中共党员。中国剧协、浙江省剧协会员。